特写|中山古村,来了一群设计师

作者 苏芷妍;罗誉 2025-04-27 17:56

岭南四月,阳光穿透百年木棉的绿荫。

51岁的肖诺,再一次走在南文的村巷小道上,踩着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青石板。在他小时候,木棉树周围不是高楼住宅,而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水塘。肖诺最喜欢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在水塘里游泳、抓鱼,在殷红的木棉树下,捡上满满一捧木棉花。

坐落在南文社区与安堂社区交接处的百年木棉树。

数十年时光流逝,肖诺远赴南京求学工作,成为业内知名的建筑设计师,还开设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如今,年过半百的他,选择重新回到家乡。

在中山市大涌镇南文社区,他决定开启一场乡村设计美学实验,为故乡书写新的叙事。

一通家乡的电话

每天清晨,总有个颀长的身影逡巡在南文街巷深处,肖诺时而驻足丈量古建飞檐,时而俯身摩挲斑驳的雕花窗棂,脑后垂落的发辫随步履轻晃,在蚝壳墙、古树与褪色门楣间投下细碎的剪影。

年逾50的肖诺身材瘦削高挑,浑身透着一股设计师的“潇洒范儿”。但当他漫步在南文的石板街上,又仿佛重新变回了那个在乡村疯跑的年幼孩童。“上学时犯了错,老师就让我在这堵蚝墙面前罚站。这个街心公园,以前是一个墟市,是村民买东西的地方……”谈起南文社区的过去,肖诺如数家珍。

中山市建筑空间设计协会会长肖诺。 南方拍客 罗誉 供图

中山市建筑空间设计协会会长肖诺。  南方拍客 罗誉 供图

时间拨回1992年,18岁的肖诺离开家乡,到南京读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南京鼎轩设计院工作,负责城市规划设计,后来又开起了设计公司,在南京一呆就是20多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同每一个离家的游子,肖诺开始“思念家乡”。“年过半百,也到了落叶归根的时候。”几年前,肖诺开始搬回中山常住。一晃经年,家乡还是熟悉的模样,宜居,宁静,美丽。

南文社区香山书房。

南文社区香山书房。

肖诺惊喜地发现,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影响下,中山乡村成为一展身手的广阔舞台,在中山政府部门的邀请下,他先是投入到南区沙涌村的侨房改造活化项目中,后来又成为中山市建筑空间设计协会会长。

不久前,肖诺接到一通电话:“什么时候回村里走一走?”

这通电话,是南文社区党总支部书记萧建新打来的。

彼时,南文社区刚提出打造“特色文化村”“如何挖掘南文社区的文化基底,打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文化村’?”这位年轻的社区书记犯了难。

南文社区建于元初,因地处大岚山丘之南,乡民祈求辈出文人得名。这方钟灵毓秀的水土,曾走出了侨立中山公医院创办人萧悔尘,也是“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的祖籍地。

漫步村中,古迹古树随处可见。南文社区保有183座旧侨房,萧氏宗祠、光裕学校、龙狮武术馆等古建筑,历经岁月沧桑的百年香樟树、红木棉,静静守候着这方水土。

南文社区保有183座旧侨房。 南方拍客 罗誉 供图

南文社区保有183座旧侨房。  南方拍客 罗誉 供图

这里崇文尚武之风盛行,清末村中已有5间私塾,还涌现了数位“武举人”,是南派刘家拳传承发扬的重要阵地。至今,社区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武林大会”,邀请周边镇村武术队切磋交流。

有历史、有文化、有底蕴,南文村完全有条件打造中山的“精品文化村”。

问题是,如何打造?

萧建新想起了回乡的肖诺。

一座古村的新生

接到电话的肖诺,一口答应了下来。

走在蜿蜒悠长的石板街上,旧日时光一一浮现。肖诺发现,童年记忆中的老房子、古树木,依然被妥善保存。他心中升起一缕悠悠乡愁,也看到了南文的文旅发展前景。

光裕学校外的蚝壳墙。

光裕学校外的蚝壳墙。

跟萧建新一拍即合,肖诺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特色文化村”打造计划,带领团队9名设计师进驻南文。在他看来,“南文社区就像一块‘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宝玉,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等待发掘。”

在肖诺的绘图纸上,南文的肌理正被重新编织:

古朴宽阔的景行街,要打造音乐主题特色街区。设计团队将深入挖掘萧友梅的音乐成就、生平事迹,通过展示馆、纪念公园等形式,凸显南文村的音乐文化底蕴;组建萧友梅合唱团,建造练歌房和乐器室,打造南文音乐文化长廊。

蜿蜒曲折的清和街,将打造为武术特色主题街道。通过壁画、雕塑等元素,将南文武术底蕴融入街道景观设计,同步开发武术主题的特色餐饮和民宿,升级改造龙狮武术馆。

古韵悠长的四堡大街,打造为乡愁老街,统一规划、改造农房外立面,建设展示南文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发展成就的村史馆,让村民、游客更好地了解南文。

名为"朴树下"的连片稻田周边,将打造为时尚的文旅商业街区“这片稻田不是农用地,未来可以在周边发展多元商业业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兼具观光功能的停车场,提升南文公共服务配套。”肖诺说。

“朴树下”稻田景观。

“朴树下”稻田景观。

设计图上蜿蜒的景观带,在纸上渐渐成型。如同肖诺这样回流的本土居民,不在少数。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南文社区积极导入多元文旅业态,吸引10余户商家入驻“朴树下”片区,其中8家为社区青年返乡创业项目。

稻田边,“95后”退伍军人萧润宏,用粗糙的手掌拉出精致的咖啡拉花。看中南文商机的他,两年前租下朋友的旧屋,开设了这家"南啡"咖啡厅,现在已经成为南文社区的打卡坐标。

南文社区连片稻田景观,周边被民居环绕。

南文社区连片稻田景观,周边被民居环绕。

“实施‘百千万工程’之初,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百千万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凭借乡村自身力量,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样样兼顾。”萧建新说,“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能否发动社会力量?乡村有哪些本土人才,我们就去主动联系、主动咨询,请他们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提提意见,参与到‘百千万工程’中来。”

未来,南文、安堂、大涌三个社区将依托隆都文化特色相连,共同建设大涌镇隆都文化风貌带,盘活安堂“三街七巷”、南文“朴树下”、大涌骑楼街、旧粮仓等资源。这条风貌带将遍布隆都美食街、文创街、美术馆、书画馆、陶艺馆、休闲公园等项目,串联红博城、岐江河畔、西江画廊、卓旗山郊野公园,成为中山西部的文旅新高地。

暮色漫过田野,村童的嬉闹与稻浪摩挲声在树冠下交织,伫立百年的木棉树,静静见证着南文社区的新变化。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摄影:罗誉

通讯员 张稳 苏坛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朱晓宇 钟时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