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布的《2035,我们将预见怎样的深圳?》视频里,无人机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形成介于地面汽车和高空飞机之间的中间交通层。
“你认为需要多少年,这样的场景会真实出现?”
“如果参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10年也许就可以。”
深圳发布《2035,我们将预见怎样的深圳?》
深圳发布《2035,我们将预见怎样的深圳?》
位于龙岗平湖的深圳空中的士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空中的士”),有着近10年公务机销售、运营和飞行培训经验,坚定布局低空经济,计划到2025年底,为深圳“打飞的”定制200个eVTOL起降点,现已完成龙岗30个起降点建设运营协议签署。
01
10年公务机运营商入场低空经济
科技可以前行,产能可以规划,但需求却只能自然生长。
低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都在于需求何时规模化涌现。
在龙岗平湖红星美凯龙六楼天台,停放着一架湾流G400公务机,配套建设有专用的候机楼,这里是空中的士私人飞机城市展厅。
陆续有人,三三两两过来,以湾流为背景直播拍照或打卡。
车也可以直接开到直升机前,汽车博主在夕阳余晖中,开始了他的新车测评。
湾流G400公务机,价值约2.5亿人民币 南方+ 王玮 拍摄
湾流G400公务机,价值约2.5亿人民币 南方+ 王玮 拍摄
空中的士创建于2015年9月,主营私人飞机销售、运营、托管、飞行员培训和无人机培训。创始人马宏介绍,2022年一次龙岗区低空经济座谈会后,股东们快速讨论并达成一致,并明确切入低空经济的方向为起降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第一个小目标,是到2025年底,在深圳投入建设200个eVTOL起降点。
“从深圳包一架公务机飞北京,价格是35万左右。”过去近10年间,空中的士接触到大量的公务机客户,他们了解市场痛点和需求,“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最稀缺的资源。尤其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如果eVTOL能够解决城市出行和跨城短途出行需求,我们相信对高净值人群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空中的士会涉足低空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有交通工具与eVTOL出行耗时对比
现有交通工具与eVTOL出行耗时对比
微博粉丝99.1万,马宏也是知名的航空博主。他最新一条商务信息,是出售一架2001年出厂的达索猎鹰2000公务机,售价395万美元。此前一条,是11月11日青岛飞虹桥,14座湾流G450,包机7万元,拼机6000元/人。
空中的士创始人马宏 南方+ 王玮 拍摄
空中的士创始人马宏 南方+ 王玮 拍摄
对于当前eVTOL的售价超过200万,市区飞行一次动辄数千元,马宏认为,这是产业尚未走到成熟期,生产和需求没有规模化的短期现象。
“没有大规模量产,之前多年的研发审批费用,只能摊进数量有限的产品,价格自然就高。飞行需求起来之后,票价自然也会降下去。”
到那个时候,他认为eVTOL售价可能和新能源汽车相当,“打飞的”的价格也有望看齐出租车,甚至可能更低,“eVTOL不需要司机,用电做能源,24小时待机,也不用等客空转。”
中泰证券把2024年视为低空经济元年,其研报表示,eVTOL规模化运营后,成本有望低至2~3元/公里,安全性则较直升机提高1000倍。
02
10年深圳有望初步实现“打飞的”
售价看齐新能源汽车,票价看齐出租车,低空经济才算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
如《2035,我们将预见怎样的深圳?》视频所展示的场景,大约需要多久?
马宏说,10年,如果乐观点,还可能更早。
他以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作为参考,“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主要集中在汽车的研发制造,当保有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相关的配套服务,像充电、保险以及维修等产业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我相信低空经济现在的发展阶段,就像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初期,接下来会涌现出一些新的业态,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基础建设的规划设计。”
我们以比亚迪为时间量尺,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奏。
2024年11月,第1000万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即将下线,此时距离2003年比亚迪首次提出要将电池与汽车结合21年;距离2008年第一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F3DM下线16年;距离2010年在深圳首次以出租车投入运营纯电动汽车e6,过去了14年。
有意思的是,2018年8月,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深圳蛇口的公开活动中,曾以手机作参考,来探讨电动汽车的发展节奏。
当时他说,“15年以后电动汽车的应用场景我们是想象不出来的,就像我们15年前讨论智能手机,谁敢想象智能手机会到这种地步,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变化?谁都没有想到。”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一代代新兴产业莫不如此,无数种子深埋于荒野,但总有科技催生出新的需求,一片森林就此开始生根发芽。
马宏认为,eVTOL的发展节奏,或比新能源汽车更快。
“有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在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前期的重复建设和无用功,加上中国有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有庞大的统一市场和人口基数,政府对低空经济的认知和目前已经出台的产业政策,也都远高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初期。”
至于未来,赛迪顾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 亿元,乐观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达到10644.6亿元。中国民航局高层曾于今年2月28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低空经济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规模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规模
03
龙岗专班协助低空企业落实新基建
曾经在全球无人机领域占据超半壁江山的深圳,正在加速迈向“中国低空第一城”。
11月5日,深圳市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启动会召开。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发布《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计划到2026年,深圳建成逾1200个低空起降设施,覆盖载人飞行、物流运输、社区配送及城市治理服务四大领域。根据计划,2024-2026三年,分别建设147个、658个和513个。
起降点的建设和运营,正是空中的士切入低空经济的重要方向。
“我们计划到2025年底,在深圳建设15个起降场和200个起降点,在满足城市公共服务的同时,全部用于商业载人飞行。”
“起降场和起降点就像是公交场站和公交站台”,马宏介绍,“起降场要确保能泊5-10架eVTOL,还要配备机库、维护、充电、运营调度中心等基础设施,大约需要6000平方米左右。一个起降场方圆大约10公里范围内,配置20-30个起降点。起降点只需具有基础的气象监测和起降功能,大约400平。考虑到eVTOL垂直起降的特点,需要最大程度避免低空风切变带来的安全隐患,选址最好在空旷地带,同时为方便客户搭乘,还要注重和城市立体交通网主干道之间的关系。”
汽车可直达的龙岗平湖红星美凯龙天台起降点 南方+ 王玮 拍摄
汽车可直达的龙岗平湖红星美凯龙天台起降点 南方+ 王玮 拍摄
马宏表示,龙岗区政府和平湖街道都已经成立低空经济专班,快速处理企业遇到的新问题,他们也因此受益颇多。
“如果单靠企业力量很难快速实现起降点的配套建设,平湖街道了解到我们的困难后,主动帮我们联系了辖区内50多家公园、工业区、商场等,促成我们与其中30家签署了起降点建设和运营协议。”
在他看来,这就是优质营商环境给到企业最大的支持,尤其是像低空经济这样的新兴产业,众多规则尚未明确,政府的认知高度,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勇于担当的态度,会有效坚定企业长期布局和投入的信心。
04
龙岗多维度、全链条助力低空产业腾飞
龙岗区低空经济产业推进工作专班,除了下场为企业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更着眼产业长远发展,从政策、场景、配套等多个维度,整体构建高质量低空产业生态。
低空空域分布图
低空空域分布图
在政策上,龙岗区将《关于建设低空总部研发与制造集聚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飞谷”的建议》列为2024年一号重点提案。
从去年底的《龙岗区关于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的24条,到今年5月《深圳市龙岗区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关于支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实施细则》的33条,全面扶持产业链上基础设施、企业进驻、研发制造、航线运营、金融服务等各个环节,每年奖励最高可达4000万。
在场景上,龙岗提出持续建立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供需储备库,深入开展“我帮企业搭场景”专项行动,“低空+城市应急安全”“低空+高层建筑消防”、物流配送等场景效果突出。今年龙岗工信局还分两批发放共计1100张“悦龙岗·随心飞”飞行券,让最有可能成为客户的企业家代表体验龙岗飞往宝安机场只需要17分钟的低空效率。
在配套上,位于坪地的龙岗区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建成完工,真高200米,拥有全市无人机测试场条件最优的12.56平方公里空域之一,规划打造国家民用无人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低空适航审定中心2个国家级中心,实现测试、认证“一场通办”。
龙岗区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 南方+ 王玮 拍摄
龙岗区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 南方+ 王玮 拍摄
龙岗是大湾区最早探索低空经济的城区之一,也是蝉联6年的“中国工业第一区”,兼有优渥的低空创新生态和产业基础,并将其纳入“3+4”重点产业范畴。
早在2022年,位于龙岗坂田的IDEA研究院创院理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就在第二届IDEA大会上发布了《低空经济白皮书—深圳方案》,不仅展示了深圳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的实践和规划,亦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本月底,IDEA研究院低空分院研发多年的中国首个低空大脑——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1.0版本也将正式发布,为低空经济提供运营管理的数字底座。
截至今年8月,龙岗已集聚低空产业链上120余家企业。
市场所熟知的低空“链主”,如无人机制造和表演领先企业高巨创新、工业无人机领先企业深圳联合飞机、北斗导航生态应用领先企业华大北斗、eVTOL研发制造领先企业峰飞航空、公务机运营领先企业空中的士等,以及IDEA研究院低空经济分院,共同构建出龙岗熠熠生辉的低空产业集群。
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汽车,再到未来的人工智能和低空经济,我们的确正在遇见一个有期待就有可能的时代。
科技推动新兴产业步步为营,持续进化,一切源于想象,却又总在不断超越想象。
策划:甘雪明
统筹:张光岩
执行:黄思华 卢韵如
拍摄/剪辑:黄靖逵
设计:栾艺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