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博学东莞”品牌展览《无“纸”境——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中国纸文化展》在鸦片战争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鸦片战争博物馆承办。
展览以“纸”为线索,贯通古今,展出造纸工具、造纸材料、古今纸张、纸艺作品等文物展品150件(套),旨在传承中华纸文化根脉,弘扬科技环保理念,为观众打造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展览分为纸载千秋、纸上生活、纸里乾坤、“纸”引未来四大主题单元,从蔡伦古法造纸的智慧,到现代循环再生的科技,层层递进,铺陈开中国纸文明史诗。
纸载千秋单元聚焦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术,重现千年技艺的匠心传承;纸上生活单元展示纸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纸与日常的深度绑定;纸里乾坤单元揭秘纸在科技领域的突破,彰显“小纸张”推动的“大创新”;“纸”引未来单元展现纸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化成果,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鸦片战争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展览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博物馆+企业+学术+公众”四维协同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文博展览的单一叙事,构建了一个多元参与、资源共享的创新生态,通过“博物馆提供文化展示平台,企业注入科技与产业动力,学术机构提供理论支持,公众参与互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的模式,提升了展览的专业性与影响力,有助于推动纸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也为文博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开幕式以沉浸式体验为特色,通过展览、表演与互动相结合的形式,带领观众纵览中国造纸技艺的千年传承与现代创新。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馆长汤学锋表示,荆门和东莞两座城市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期待两地的文化交流持续开展。鸦片战争博物馆副馆长唐立鹏表示,展览以“中国纸文化”为主题,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明魅力,推动纸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绽放光彩。
开幕式上,沉浸式文化展演《遇见蔡伦》成为焦点。剧目中,博物馆讲解员成为“时空引路人”,带领同学们穿越至汉代学堂,观看蔡伦演示古法造纸技艺,直观感受到蔡伦造纸术的精妙。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师生带来的“变废为宝”纸艺时装秀惊艳全场。通过剪裁、折叠、染色等工艺,师生将废弃纸张重新赋予生命,成为模特身上令人惊叹的“高定华服”,不仅展现了纸张的无限可能,更用时尚的语言传递了绿色生活的理念。
展览导赏环节,鸦片战争博物馆讲解员化身造纸鼻祖蔡伦,带领观众走进中国纸文化的历史长河,了解古今纸张技艺特色和文化内涵,感受经纬之间蕴含着的工匠精神,探索中国纸的前世今生。在讲解员的导赏下,嘉宾和观众踏上了一场时空之旅。从纸发明前的商代甲骨、春秋青铜器、战国封泥、秦代竹木简,到纸发明后的麻纸、竹纸、宣纸和各类名纸佳作,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印记。展览还特别呈现了纸艺大师们的精湛手工艺品,无论是细腻的剪纸、灵动的纸雕,还是恢宏的纸艺装置,无不展现了中国纸文化的璀璨与无限创意。
展览还特邀4位专家亲临现场,为大家“解码”鲜为人知的纸的秘密。随州市久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胡久洲以甲骨文、秦简、木牍等珍贵文物为例,为大家介绍了中国纸的历史,解析了纸张诞生前的文字载体演变。文物修复师张笑艳向大家介绍中国纸从历史走进当下的发展脉络,回顾了造纸术的历史演变,探讨现代造纸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创新,以及传统造纸与修复工艺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覃大立介绍了他与团队共同创作的纸艺作品《纸艺载道——万物和生》。作为本次展览的技术指导,东莞市新生代自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谭加仔,结合现代循环造纸技术展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纸资源循环再生的应用与前景,向观众揭示了纸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在古法造纸体验区,观众穿越回千年前的作坊,化身蔡伦的学徒。专业老师细致讲解古法造纸工序,观众有的兴致勃勃围观学习、亲自体验。在瓦楞纸手工坊,观众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将瓦楞纸剪裁、折叠、拼接,制作出形态各异的纸艺玩偶。在木棉折纸行动中,嘉宾们用红色纸张折制木棉花,将纸花被粘贴在“英雄树”上,形成一片红色的花海。展览还开设了书画创作区,数位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的画家和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亲临现场、即兴挥毫,为观众绘制肖像、题写书签。
南方+记者 马新杰
通讯员 鸦片战争博物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