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处理系统效果堪忧,将风险转嫁他国

南都即时 2023-08-23 10:31

8月22日,尽管遭到国内外多方质疑与强烈反对,日本政府提出两年多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最终敲定。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只要天气和海洋气象无碍,将于24日启动排海。按东京电力公司计划,经过净化处理并稀释后的核污染水将通过一条约一公里长的海底隧道排放入海,预估排放时间将长达30年。

日本福岛核事故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事故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人类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等造成长远影响,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

22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余雯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日本此举是选择了经济成本最低、对本国环境影响最小、技术难度最低的核污染水处理方案,但却把风险转嫁给了其他国家。她同时指出,如今预计的30年排海时间,与日本的排放速率及新的核污染水产生速度有关。如果30年后日本政府仍不想为此付出更多努力、投入更多经济成本,排放的结束时间将不可预测。

2021年1月8日拍摄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和核污水储水罐。新华社/共同社

放射性核素必将扩散至其他大洋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9.0级特大地震,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袭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造成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此后十余年,福岛核电站运营方东京电力公司持续向机组安全壳内注水以使堆芯冷却。此外,地下水和雨水的不断汇入,亦导致核电站内核污染水快速增加。由于接触过泄漏的核燃料,这些水体中含有大量放射性核素。目前,核污染水已积存130多万吨。

余雯向南都记者表示,日本政府选择在此时启动排海,主要原因是核污染水总量已经超出日本现有存储能力的上限。日本政府还提出,如遭遇地震或海啸,可能引发泄漏,存在环境风险。但即使地震或海啸引发核污染水泄漏,进入海洋环境的核污染水总量也会比直接排海少得多。

余雯同时指出,日本曾讨论过包括蒸发法、地质注存法、地下埋藏法等多种核污染水处理方式。“我相信日本如果想解决问题,一定是有方法的。但日本政府最终选择了经济成本最低、对本国环境影响最小、技术难度最低的排海法,把风险转嫁给了其他国家。”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余雯曾于2011至2018年间在西太平洋、北冰洋等多个海域长期跟踪监测福岛污染物的扩散与迁移过程。研究发现,源于福岛的污染物已扩散到北太平洋大部分海域甚至北冰洋,“因此可以预测,核污染水排海后,也会扩散到其他大洋。放射性核素也会在生态系统里随着食物链进行富集和传递。”

余雯告诉南都记者,核污染水直接排海没有先例,放射性核素带来的慢性危害是实验室无法预演的。这些核素进入海洋后的环境生态影响,涉及非常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目前科学家对一些关键过程和参数还未有充分的研究积累,不能仅凭日本单方面的模型假设就贸然作出“影响可忽略不计”的结论。

核污染水处理系统效果堪忧

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中,日方坚持把经过多核素处理系统(ALPS)处理的核污染水称为“处理水”,认为“处理水”已达标可排,但国际社会对福岛核污染水处理装置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可持续性始终存有疑虑。

余雯向南都记者表示,与核电站正常工况下的液态流出物完全不同,福岛核污染水曾直接与熔融堆芯接触,至少包含60多种核素。从运行原理上来说,ALPS是完全无法去除氚和碳-14这两种核素的。

此外,根据日方此前公布的数据,ALPS对其他核素的处理效果也非常不稳定。即便是同一种核素在不同批次的“处理水”中的浓度也相差甚远,甚至可能达到几千上万倍的差距。“日本的排海计划长达30年,如何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保证处理装置一直稳定有效地运行,也是有待检验的。”

余雯还指出,如今预计的30年排海时间,与日本的排放速率及新的核污染水产生速度有关。如果30年后日本政府仍不想为此付出更多努力、投入更多经济成本,排放的结束时间将不可预测。

余雯认为,中国作为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利益攸关方,有必要参与核污染水排放的监督工作,在核污染水传输的关键路径上开展预警监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并加强海产品等进口商品的监督检验,以保障我国海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

谈及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余雯认为不必产生恐慌,“相信排海开始后,各国也会加强对从日本进口的各种商品的检测,从正规途径购买的商品依然可以放心使用。”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翁安琪 实习生 李晓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