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清远过去一年的“成绩单”,成色好、分量足——广清城际北延线、清远磁浮旅游专线开通运营,“三铁工程”不断提速;清远鸡、西牛麻竹笋综合产值率先突破百亿,全市外贸进出口规模实现“十连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速居全省第1。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第1名,清远产业兴市书写“新答卷”,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新篇。
清远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山水清远 岭南绿都”之美誉。 曾亮超 摄
清远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山水清远 岭南绿都”之美誉。 曾亮超 摄
2025年甫一开年,清远就彰显“起步即冲刺”的新作为——“清远长隆乐开园,请到广东过大年”成为春节期间南粤最响亮的文旅品牌之一;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暨清远鸡产业广清交流推介主题系列活动在广州、清远两地展开……
清远将持续以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文旅产业为“三大引擎”,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首选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地、旅游度假目的地,蹄疾步稳推动高质量发展。
“转”出新天地
建设高水平平台承载高质量产业
“建滔集团张国荣主席说,千亿资产有三四百亿放在清远,来到清远投资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建滔集团执行董事张家成介绍,“在清远投资回报率非常高,2025年建滔集团还计划在清远加大投资,投资额预计超过9亿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覆铜面板生产商、中国最大的线路板生产商和化工制造商之一,建滔集团自1993年落户清远,在清城区、连州市、佛冈县三个地方设立生产基地。2024年前11月,建滔集团所属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13.7%。
乘风破浪的建滔集团,是清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绿色工业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清远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高水平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着力建好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等“万亩千亿”级大型产业集聚区,以高水平平台承载高质量产业,省级产业园实现县域全覆盖,累计培育100亿元级企业4家、30亿元以上企业14家。
清远市主平台承接产业有序转移项目数居全省前列。图为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 曾亮超 摄
清远市主平台承接产业有序转移项目数居全省前列。图为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 曾亮超 摄
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超700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建成标准厂房120多万平方米、落户企业超500家。全省产业园区助力“百千万工程”现场会上,清远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在全省综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去年1-11月,清远市主平台承接产业有序转移项目148个,承接项目数居全省前列,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
大湾区生命科技园开工,该项目聚焦高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美妆和健康食品产业,预计引进企业约200家,创造就业岗位约1万个……刚迈进2025年,清远绿色工业“发展引擎”就已“马力全开”,奋进新征程清远怎么干?
按照谋划,清远还将进一步发挥“距离大湾区最近、发展空间最大、生态条件最好”的比较优势,持续发力推进广清一体化,大力实施“三铁工程”,进一步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更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
进一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深入开展靶向精准招商、引进龙头链主企业招商、建立“飞地孵化器”招商、引进人才带动招商、打好“侨牌”招商、坚持“就地招商”。
进一步抓好项目落地,发挥“夜班车”、“早餐会”工作推进机制作用,建立健全项目跟踪落实机制,坚决落实“一企一策”对接服务机制,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
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对标广州、深圳等先进地区,抓好营商环境短板弱项对标提升,持续深入推进广清交通、产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全方位提高政务服务、项目审批、行政执法水平。
“种”出新希望
培育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五大百亿+”
“五大百亿农业的打造,给了我们农企很大支持和信心,公司产值从2019年的2亿多增至2024年的近10亿,其中2024年我们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00%。”广东省乡土专家、广东爱健康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温永森说。
农企的获得感和发展的信心,来自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清远是农业大市,农业发展基础良好、资源丰富,是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的“米袋子”“菜篮子”“茶罐子”,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6个、“粤字号”农业品牌99个。2022年初,清远全力打造清远鸡、英德红茶、麻竹笋、丝苗米、连州菜心五大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打好“特色牌”,拓宽“致富路”。
五大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中,清远鸡、西牛麻竹笋综合产值率先突破百亿。曾亮超 摄
五大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中,清远鸡、西牛麻竹笋综合产值率先突破百亿。曾亮超 摄
通过坚持用工业思维、系统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持续从生产端、品牌端、消费端协同发力,五大产业综合产值从2021年的192亿元增加到2024年末超400亿元,仅用三年时间整整翻了一番,清远鸡、麻竹笋2个产业更是率先突破百亿大关,拉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连续位居全省前列,已带动20万农户、超60万人增收。
清远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驶上快车道。根据部署,清远将继续做深做透“土特产”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努力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中实现创新突破、作出清远示范。
一方面,扎根“土”资源,深化打造“清远好风土”系列品牌。着力激活独特乡土资源,不断挖掘和支持更多名优特产进入“清远好风土”系列品牌矩阵,健全完善市场准入、品牌管理、产品溯源等标准体系,进一步做好区域公用品牌的推广使用,积极申报“圳品”等认证,从品牌端持续提升清远优质农产品的形象和溢价能力。
另一方面,突出“特”优势,巩固拓展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发展质效。全面提升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水平,力争今年五大产业综合产值增长15%以上。进一步总结推广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鼓励和支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壮大魔芋、西洋菜、桂花鱼等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五大百亿+”,孵化更多百亿元级特色产业、打造千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此外,延伸“产”链条,大力发展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清远地理标志和特色优势农产品,推进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推动农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全面贯通农产品“产供销”链条,助力“清字号”农产品走进大湾区、畅销海内外,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游”出新格局
龙头带动引领农文康旅产业发展
1月25日起,清远长隆度假区长隆森林王国、长隆长颈鹿城堡酒店开启试营业。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吸引各大媒体和平台聚焦,吸引各界游客眼球。随着“请到广东过大年之游长隆、抽大奖、开埃安”等活动的开展,广州、珠海、清远三大度假区实现联动,进一步“引爆”清远乃至广东旅游市场。
1月25日起,清远长隆度假区开启试营业。曾亮超 摄
1月25日起,清远长隆度假区开启试营业。曾亮超 摄
清远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山水清远 岭南绿都”之誉,拥有“中国温泉之城”“中国漂流之乡”等众多靓丽“名片”,全市共有旅游景区130多个,其中4A级以上20家,在全省各地市中排名第2。
其中,清远长隆是一个集主题乐园、亲子酒店、文化演艺、餐饮娱乐、温泉度假于一体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是清远推动生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落子。以清远长隆开园为契机,清远大力推进农文康旅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更多特色旅游产品,持续提升旅游配套服务,积极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清远方案。
清远将进一步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加快打造南部片区“清远长隆”+“北江生态”、北部片区“国家公园”+“壮瑶风情”生态文旅产业格局,进一步挖掘“红色、绿色、古色、特色”旅游资源,培育打造江河山水、民族风情、康养度假等八大旅游品牌。引导漂流、温泉、民宿等集群式发展,支持景区提质升级,在建(完工)项目年度投资计划总额31.4364亿元,已累计投入37.1990亿元,年度形象进度118.33%,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游玩选择。
近年来,清远市持续做好“生态+文旅”融合文章,形成“春日看花、夏天漂流、秋泡温泉、冬赏冰雪”的旅游格局,清远旅游的品牌形象、产品业态、配套设施和游客体验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乡村民宿示范镇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米墅民宿在清远清新三坑共有58间房,项目着重突出‘亲子主题’,房间供不应求,尤其是节假日期间100%满房,家庭组团游客主要来自大湾区城市。”清远市米墅稻田野舍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海通说。
未来,清远将持续做旺旅游市场,注重发挥清远长隆项目龙头带动作用,联动打造各具特色、互补性强的“长隆+”旅游精品线路,持续推出漂流、温泉、赏雪等系列活动,办好清远马拉松、横渡北江和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等赛事节庆,打造更有影响力的文旅IP,吸引更多游客奔赴清远、成为常客。
清远不仅让各地游客“喜欢来”,还要让游客“留得下”,化“流量”为“留量”。加快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大力开展旅游住宿餐饮行业提质升级行动,打响“清远一桌菜”品牌,加强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切实以优质旅游服务留客拓客。
一线案例
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清远行动”
为确保2025年汛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月初,清远市三防办率先行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度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就做好2025年全市汛前准备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岁末年初自然灾害安全风险隐患开展明察暗访工作,深入查找防汛防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建立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台账,明确隐患整治责任主体,逐项落实责任人和整治措施,为今年平稳度汛打好基础。
“元旦刚过即部署做好汛前准备工作,相较往年提前了1个多月。”据清远市三防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主要目的是让全市各地各部门及早进入备汛阶段,确保防汛备汛各项工作更加精确细致、更加扎实有效。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整改措施,逐一对照跟踪整改,推动措施落实,不断提升三防工作能力。
去年4月北江连续发生2次编号洪水,面对险情,清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一线实地察看水情汛情变化,检查堤防排险、人员转移、物资储备、值班值守等工作落实情况,并现场与水利专家研判,一同研究洪峰过境应对措施。清远召开全市防汛抗洪工作调度会,各有关部门一日一会商、一日一研判,对防御工作再部署再落实,并按照市三防指挥部指示督促各地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应急救援力量积极奋战防汛救灾一线,全面排查各类风险隐患、凝聚防汛救灾强大合力,提前转移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并在洪水退去后加速推进灾后重建。
为提前做好今年的防范应对工作,上述《通知》围绕七大方面进行了详尽规划,包括压实三防工作责任、健全三防指挥体系、完善三防应急预案、强化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应急物资与队伍建设、夯实基层防灾基础、强化总结复盘与检查督导等。各地也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在多次遭受洪水侵袭的佛冈县龙山镇,龙山镇西排水闸(河田排站侧)建设工程、龙山镇下岳村大陂头加固工程等多个项目加快建设;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黄茅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优化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提高珠江三角洲防洪保障能力。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除召开市委平安清远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外,清远将平安清远建设纳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党组会议重要议题;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重要时间节点“加码”发力,开展研讨部署、深入一线调研检查督导等,多措并举抓实抓细安全工作。清远狠抓基层治理,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唯一连续3年在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并获“平安鼎”的地市。
建设者说
清远市连阳地区基层干部黎东梅、陈燕红:
深挖民族特色 擦亮绿美底色
“产业发展更有力了、非遗文化活起来了、村容村貌美起来了……”清远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主要聚居地,是省内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提起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以来,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改变,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登阳村党总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黎东梅感触颇深。
以其所在的登阳村为例,当地结合村居特色和资源,发展“百千万工程”鸡枞菌产业,将原加田粮所改建成2个鸡枞菌标准厂棚,引进21000个鸡枞菌包进行试种。一个粮仓一年大概能采摘4万斤左右,以2个试点大棚估算,一年销售额可达100万元左右,有力带动了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
“为此,我积极组织村民们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黎东梅说,同时,还邀请专家来村里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最灿烂的文化印记,清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6个,其中,瑶族耍歌堂、连山瑶族小长鼓舞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就占了5个。还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着清远独特的文化魅力。
登阳村积极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专注于小三江县级非遗项目壮绣的传承和发展,成立了嘉田锦绣专业合作社,以“研学培训+接订单+自创手工作品”的运营模式,推动刺绣产业化、商品化,致力把合作社打造成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体验基地,为农村妇女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
目前,合作社绣娘有60余人,还发展成为了“连山壮锦人才培训基地”和“连山巾帼创新创业基地”,实现了家门口灵活就业,营业额实现年增收20万余元。
着眼未来,黎东梅计划继续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引导村民们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农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也要积极探索电商销售等新型销售模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继续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为粤北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环湾区城市中,清远是显眼的“一抹绿”,清远三连一阳地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连山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第一。绿色是清远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清远深入贯彻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持续推进植树造林,突出抓好“山上、山下、干线”绿化,狠抓镇村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实施“三大革命”,推动乡村风貌整体提升。
其中,阳山先后获评“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绿色名县”等称号。阳山县七拱镇隔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燕红说,当地大力开展植树增绿活动,以党建+网格聚合力,以行政村为网、以村小组为格、以人为点,广泛吸纳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护林员、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等力量参与植绿护绿行动。该村预计今年种植各种树木1350棵,用心用情用力和党员群众同心协力共建共享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绿美隔坑。
撰文:陈国飞 清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