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儿同时感染三种病原体,RSV加入“混战”!医生有重要提醒→

广东卫生在线 2025-01-14 16:30

“前几天我们接诊了一位婴儿,同时感染了三种病原体。”随着冬季的来临,多种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以下简称“合胞病毒”)也在这场“混战”中崭露头角。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2025年第1周)显示,合胞病毒阳性率在0~4岁病例中呈波动上升;该年龄段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和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合胞病毒均占据呼吸道样本主要病原体第三位。 

近期发表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一篇文章也让我们对婴幼儿感染合胞病毒所带来的呼吸健康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呼吸专科主任医师孙丽红主任和病毒室杨子峰教授等综述了大量文献,阐述合胞病毒感染对肺功能的损伤,婴儿期RSV严重感染可能对呼吸系统带来的损伤长达数年。

01、0~1岁婴儿感染合胞病毒后更易发展为重症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病毒。我国典型流行季为每年11月-次年4月,南方在潮湿的雨季有小高峰。

RSV有A、B两个亚型和多种基因型,目前我国流行基因型是ON1(A亚型)和BA9(B亚型)。孙丽红说,“RSV的A和B亚型通常是交替流行。近期我们查到两种亚型都有。”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早期的症状和普通感冒类似,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发热等。病情会再进一步发展,感染蔓延至下呼吸道,出现咳嗽明显加剧、喘憋、急促和呼吸困难。尤需关注的是,1岁内婴儿感染合胞病毒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比其他年龄段更高。

孙丽红告诉广卫君,小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同时气道相对狭窄,但黏膜血管丰富。一旦感染合胞病毒,分泌会增多,便很容易造成气道堵塞等。

02、婴儿感染合胞病毒,肺功能受损可能长达数年

随着疾病知识的普及,部分家长也了解到病毒感染常常具有自限性,过了急性期症状便多会缓解并消失。

孙丽红指出,“合胞病毒确实具有病毒感染的共性,对于部分儿童来说可能具有自限性,但仍有部分患儿会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且症状常常较为严重。”她进一步强调,合胞病毒感染可造成持续的肺功能损伤,还可能改变气道结构,对未来的健康产生长远影响。

文章中提到,无论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研究以及meta分析的结果,均揭示生命早期RSV严重感染与学龄前儿童反复喘息/哮喘发生显著相关,且初始RSV感染严重程度和哮喘发生呈正向相关。

例如,2023年发表的INSPIRE研究结果显示,足月儿在婴儿期感染RSV会增加5岁时患哮喘的风险,预防婴儿期RSV感染可减少约15%的5岁儿童哮喘病例。

此外,婴幼儿时期可反复发生RSV呼吸道感染,RSV感染会增加患儿未来发生反复喘息、哮喘和肺功能下降的风险。1岁以内小婴儿RSV感染程度越重越容易发生日后的反复喘息。越来越多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婴儿期RSV感染可对呼吸系统带来损伤,甚至可能长达数年。

孙丽红提到临床中确实有接诊过早期感染RSV造成肺功能损伤的儿童病例。这些孩子在感染后遭遇了严重的呼吸困难,肺通气功能指标检测值仅为同龄正常儿童的40~50%。也有患儿RSV感染后发生了严重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需要吸氧,不得不休学。这一状况不仅给患儿本身带来了极大影响,也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03、全程“打一针”即可帮助婴儿安全度过流行季

当前,国内尚无上市的预防儿童感染合胞病毒的疫苗。

孙丽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发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支原体、合胞病毒等混合感染的情况并不少见。每到流行季,宝宝的就医人数明显增加,这会导致住院床位紧张,对公共卫生造成一定压力。

“如何减少儿童感染合胞病毒的风险?一旦感染,又该如何减轻症状,避免住院甚至ICU治疗呢?”孙丽红透露,目前可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比如注射单抗,可以为宝宝提供免疫保护,帮助他们安全度过合胞病毒流行季。

据悉,国内已获批用于预防婴儿合胞病毒感染的单抗。自2024年8月以来,已在广东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射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尼塞韦单抗,全程只需“打一针”。

孙丽红表示,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第一个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季前注射预防单抗,可以起到预防感染作用,或者减轻下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住院风险。

她提醒,进入合胞病毒流行季,1岁以内的小婴儿即便只是出现“感冒”症状,如流涕、咳嗽等,家长也要高度重视,给予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咳嗽增多、痰堵、喘憋、气促,应及时就医。

此外,合胞病毒通过咳嗽、打喷嚏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抚摸等接触传播。“大家要注意室内通风,家庭成员外出后要注意手卫生,避免将病毒带回家。”孙丽红建议,在合胞病毒流行期,家人和婴儿可适当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合,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口罩。


记者 | 薛平世

编辑 | 任君飞  责编 | 贺依茜

审核发布 | 李楠楠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