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今天是清明节。
清明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不管是迁居他乡的族人,还是千里之外的游子,都会赶在清明之前回到家乡祭扫。
对中国人来说,清明祭祖的意义还远不止此。
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老话儿讲“安土重迁,落叶归根”,这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幸福。
时至清明,南方+带你了解一座百年碉楼与落叶归根的故事。
自力村。受访者供图
自力村。受访者供图
走进开平自力村世界文化遗产地,目光总会被中西合璧的碉楼奇观吸引。
今天的主角——铭石楼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大家于铭石楼罗马拱券与室内家具驻足惊叹时,或许鲜少有人意识到:碉楼不仅反映着侨乡防御智慧,更沉淀着万千侨胞跨越重洋的故园情结。
早期海外华侨拼搏的动力,就是希望能回到家乡:建楼、买地和娶妻。
“落叶归根”是无数华侨的心愿。
铭石楼。受访者供图
铭石楼。受访者供图
1948年铭石楼楼主方润文在美国病逝后,其尸骸由亲人护送回到家乡,并在家乡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
与其他华侨相比,方润文无疑是幸运的。很多在海外不幸去世的华侨,其尸骸无人认领,他们只能通过“原籍安葬”的慈善网络实现“魂归故里”的心愿。
所谓“原籍安葬”,就是由早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侨,自发形成的帮助海外华侨尸骸回到家乡安葬的慈善网络。
立园信件中关于家族“落叶归根——原籍安葬”的记载。受访者供图
立园信件中关于家族“落叶归根——原籍安葬”的记载。受访者供图
19世纪中叶,五邑地区开始了大规模前往海外谋生的移民潮,大量五邑华侨深入北美大陆从事淘金、修铁路等众多危险工作,不少华侨不幸客死他乡,而“落叶归根,回乡安葬”是海外华侨最大心愿。
因此,海外唐人街的会馆、公所设立了专门的善堂,提供回乡安葬等相关服务来实现华侨心愿。
华侨在去世后先在当地埋葬,几年后其遗骨再由善堂安排送回中国的故乡。
他们处理好尸骸和装盒等工作,将其运输到香港的东华义庄,义庄再根据尸骸原籍分类送回他们的原籍地进行安葬。
这套原籍安葬网络遍布有华侨的地方,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慈善网络,前后长达百年。
香港东华义庄。受访者供图
香港东华义庄。受访者供图
一些无人认领的尸骸将集中安葬于义冢,目前五邑地区还有几个这样的义冢或陵园,里面静静安葬着五邑的“先友”。
又到一年的清明时节,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侨乡山头时不时涌现出“拜山”的人群和祭祖的声音,常听侨眷说:
在侨乡,过年可以不回故乡,但清明节一定要回来祭祖,无论在美国、加拿大还是中国香港、澳门都要回来。这应该就是中国人亘古不变地对祖先崇拜和对故土依恋吧。
清明节不仅只在侨乡有着壮观的“拜山”景观,那些埋葬了华人的海外坟场也在上演着“祭祖”的传统。
加拿大维多利亚华人坟场面朝中国。受访者供图
加拿大维多利亚华人坟场面朝中国。受访者供图
当美国旧金山的六山坟场的香烛被点燃;
加拿大维多利亚的哈林角华人墓地的墓碑全都朝向中国;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华人墓园静躺着35位来自侨乡的“先友”;
马来西亚槟城的广东暨汀州会馆坟场升起燃烧的香纸……
潮湿的季风年复一年吹过碉楼窗棂,将这份跨越世纪的执念酿成文化基因。
海外华侨坟场的五邑籍华侨墓碑。受访者供图
海外华侨坟场的五邑籍华侨墓碑。受访者供图
如果不是无奈,谁愿意背井离乡。无论是无法回到故土的无奈,还是“落地生根”的选择,都会在墓碑上刻上祖籍的信息,那些镌刻在墓碑上的开平、台山、新会、鹤山、恩平,从来不是冰冷的地理坐标,而是他们对“故土的依恋”。
撰文:申红洲 付正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