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梁伟钊:辞“金饭碗”返江创业,靠陈皮闯出国际路

作者 黄烨倩 2025-02-07 18:33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梁伟钊,来自中国香港,是一名农学硕士毕业生,我想成为一名新会陈皮国际推广使者……”在一档近期由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腾讯打造的热播兴乡青年创业综艺《闪亮的青村》中,祖籍江门的香港青年梁伟钊用一份计划书展示了他的雄心。

这名自称“港产农民”的梁伟钊,曾是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的公职人员,却因一份“农场主”的梦想,辞去人人艳羡的“金饭碗”,回到家乡江门捧起了“泥饭碗”——开茶厂、种柑树、建果园,还将乡亲们农闲时的手作产品——大红柑茶、小青柑茶引入工厂生产线,制成现今广受市场欢迎的柑普茶饮,开辟了新会陈皮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新赛道。

默默耕耘12年,如今的梁伟钊已经建起了350亩新会柑种植基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农场主”;也组建了电商团队,不断跨界,实现了从种植、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运营。但他说,他的梦想只完成了50%,未来还有更长远的路要走,“待种下的果树再成熟些,我就可以腾出空来思考如何用好现有资源发展乡村文旅项目,带旺更多乡村产业。现在深中通道开通了,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

追光逐梦,步履不停。在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创业热土上,正闪耀着越来越多像梁伟钊这样的港澳青年身影,“大湾区融合发展不断加速,我还想通过香港这个窗口,将新会陈皮推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辞去香港公职“金饭碗”,港籍青年梁伟钊返回家乡江门创业,将新会陈皮推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受访者供图

辞去香港公职“金饭碗”,港籍青年梁伟钊返回家乡江门创业,将新会陈皮推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受访者供图

辞职

“我有一个当农场主的梦”

“我喜欢和植物待在一起,从小就有一个当农场主的梦。”为此,梁伟钊高中时就选修了生物,如愿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09年毕业后跟随家人到香港生活,入职渔农自然护理署,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工作。

朝九晚五的平静生活如此重复了4年后,不甘就此度过一生的梁伟钊做了一个在别人看来很傻很冲动的决定:辞职回乡创业。“当时爸妈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同学朋友也不理解,那时候在渔农署工作月薪有一万五千港元,而同届的同学在广州也才两三千元,回老家耕田种柑更是朝不保夕。”他说,“一边是农场梦,一边是爸妈望子成才的期望,我们僵持了很久。”

最后,梁伟钊用一份“三年回本,五年增收”的计划书打动了爸妈,“当时我和他们承诺了,如果三年后还没有回本,就听家里人的话,乖乖回到香港工作。”

而让梁伟钊下定这份创业决心的背后,是他与表弟对家乡陈皮市场的深入调查——彼时,新会柑、新会陈皮先后于200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于200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相关衍生产品的市场方兴未艾。而新会陈皮在香港一直以来特别受欢迎,梁伟钊每次回新会老家,都有不少同事让他帮忙带正宗的新会陈皮。

“那时,柑农会用新会柑制作柑普茶在家里泡饮,口感醇厚、清香扑鼻,但基本上还没有市场化。这是一个新事物,我觉得未来一定可以衍生出一个大市场。”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梁伟钊将老乡家中的手作产品——大红柑茶、小青柑茶引入工厂生产线,卖出大市场。受访者供图

梁伟钊将老乡家中的手作产品——大红柑茶、小青柑茶引入工厂生产线,卖出大市场。受访者供图

于是,梁伟钊卖掉当时正在深圳按揭的一套房子,凑了30万元的启动资金,和表弟一起开设厂房建生产线,走上艰辛创业路。“万事开头难,让市场接受新鲜事物更难。创业的头两年真的非常艰苦,很多项开支都超出了预算,最后一结算,平均每人只有2万元的分红,当时内心也有点动摇,但最后还是决定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回忆起初期跑各大市场、茶商推销柑普茶的窘境,梁伟钊苦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创业的第三年,梁伟钊团队几近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柑普茶终于遇到了来自云南的茶商伯乐,迎来了发展风口期。订单大量涌来,他们很快赚回了本金。次年,梁伟钊把赚到的“第一桶金”用于扩大事业版图——建果园,种柑树,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如愿当上了“农场主”。

建果园,种柑树,梁伟钊如愿当上了“农场主”,还成了“土专家”。受访者供图

建果园,种柑树,梁伟钊如愿当上了“农场主”,还成了“土专家”。受访者供图

“我们现在一共有6个柑园,总面积大约有350亩,平均亩产达6000—7000斤。”如今,梁伟钊的事业已逐渐走上轨道,而他本人也摆脱了“小白”身份,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乡土专家、广东省首批乡村工匠生产应用种植技术高级工程师,还成为了新会区农业农村局的特聘农技员。

试水

“不会拍搞笑视频的‘土专家’不是好柑农”

“3、2、1!Action!”在新会双水镇的一片柑田里,导演一声令下,梁伟钊马上进入角色,熟练地面向镜头介绍新会陈皮和柑普茶。从茶厂老板,到新农人,再到如今充满网感的短视频达人,梁伟钊不断跨界,大胆尝试电商直播带货新路径。

弄潮儿向涛头立。刚开始时,表弟负责拍摄,梁伟钊上镜做主播,短视频走的是嘻哈搞笑路线,他们希望通过在搞笑逗乐中提高目标客户群体对新会陈皮、柑普茶的认知和了解。“新会陈皮、柑普茶在广东的市场基本饱和,竞争也大,我们要闯出新名堂,就要抢占北方的客户群。”梁伟钊说。

从茶厂老板到短视频达人,梁伟钊不断跨界,大胆尝试电商直播带货新路径。受访者供图

从茶厂老板到短视频达人,梁伟钊不断跨界,大胆尝试电商直播带货新路径。受访者供图

他还记得10年前去做市场推广的时候,很多人看到陈皮就会疑惑:这不就是橘子皮吗?我们家里一大把,更有甚者会将青柑茶里的茶叶倒出来泡水喝,剩下来的果壳用来当烟灰缸,“柑普茶和陈皮是地域性比较强的广东特色农产品,在2020年以前的普及范围相对较窄。只有面向北方市场大力推广陈皮文化,科普培养用户习惯,才能开拓更大的市场。”

说干就干。搭乘短视频热潮,梁伟钊团队尝试用周星驰式幽默拍摄农村生活场景剧,并把新会陈皮融入其中,反响热烈,其中一条视频的播放量达400多万。但很快,他们发现搞笑视频的高流量并没有带来高销量,于是转变方向,打造“梁师兄”陈皮专家人设,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手,详细科普介绍了新会陈皮柑特殊地理的产品特征、种植以及生产的工艺流程,让观众深入了解新会柑普茶与其他柑普茶的区别,以及新会陈皮、柑普茶、小青柑茶等不同茶饮背后的康养特点。

慢慢地,评论区开始热闹起来:普通橘子皮可以晒陈皮吗?陈皮有什么功效,可以怎么吃?哪里可以买到正宗新会陈皮……看着越来越旺的人气,梁伟钊开始试水直播带货。他先是自己直播了一个星期,销售额有一万多元。

“这生意有得做!”于是,他着手搭建起电商直播团队,成立电商公司,招了一批年轻人,专注短视频创作与直播带货板块。如今,这个年轻电商直播团队的带起销售额每年能达到四百多万元。

有了短视频和电商直播这个得力助手,梁伟钊团队的商业版图越做越大,不仅打开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销路,还借助侨乡的优势,收获了一批华侨华人拥趸,开拓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

再出发

“成为新会陈皮国际推广使者”

在《闪亮的青村》里,梁伟钊带去了一份“智慧绿野新会陈皮产业升级计划”,希望获得一笔创业资金支持,用以产品升级、品牌升级,“目前,我们的企业发展遇到了一个瓶颈——传统产品销路后劲不足,迫切需要升级生产线,开发更多年轻化的陈皮深加工产品,看能否通过一产二产融合的产业升级,将产值从600万元提升到1000万元。”

梁伟钊的构想里,一方面探索生物活力栽培法等有机种植技术,提升新会柑种植的产量与品质,对标供港澳标准乃至欧盟、美、加等国际标准,通过港澳窗口,推动更多新会陈皮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规划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事业版图,吸纳更多大学生回乡就业,也给乡镇妇女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回乡创业后,梁伟钊为家乡四五十岁的农村妇女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受访者供图

回乡创业后,梁伟钊为家乡四五十岁的农村妇女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受访者供图

南方+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订单规模的扩大,梁伟钊和团队已经打造了一个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新会柑茶加工厂,每年加工生产新会柑茶及新会陈皮达30吨。这也直接带动了周边乡村村民的就业和增收——每到摘果开皮时,工厂都会聘请100—150名农村妇女来工作,每人每年至少增收两三万元。同时,梁伟钊还免费为周边果农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也会向有大批量收购需求的茶商推介周围果农的新会柑。

“江门是我的家乡,我的根就在这里。当初坚持回乡创业,既是因为老家的创业氛围和环境友好,也是希望能为家乡振兴发展出一份力。”回忆起年轻时的踌躇满志,梁伟钊感慨良多,“只有家乡的土壤越来越肥沃,我们的根才能扎得更深,枝叶才能更繁茂”。

而作为一个敢为人先返江创业的香港青年,梁伟钊也留意到家乡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为回乡创业就业的港澳同胞、有志青年提供了更有力的帮扶和支持。“近几年,江门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不少对港澳青年来江创业的优惠政策,比如租金补贴、一次性创业失败补贴等等,这给来江门创业的港澳青年们一个很大的信心和保障。”梁伟钊告诉南方+记者,他还打算推荐在澳门上大学的表弟回乡发展。

再出发,梁伟钊的梦想更加具象化——打造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场,江门是著名侨乡,新会陈皮的背后有着千万海外侨胞对家乡的牵挂与思念,是一份精神寄托。我希望能成为一名新会陈皮国际推广使者把家乡特产推广到全世界各地。”

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吴中垚

编辑 李衡昌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