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合伙人”营业了,文投会有真“人脉”

南方+  2025-11-28 21:01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说到“拉投资”,你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

是全力输出、声情并茂?还是左手PPT,右手找渠道?其实都不是。

机器人用翻跟头、递饮料来“拉投资”,你见过吗?

00:12

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投会现场机器人卖力营业“招商引资”

11月26日至28日,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以下简称“大湾区文投会”)在广州举行,连续三天,这些“名场面”频频上演。

这是广东举办大湾区文投会的第三年。三年来,广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肉眼可见地提升,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却在每年此时拿出亮眼成绩单,让不少网友笑称“平时感觉无声息,结果默默在升级”。

今年,广东出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围绕六大领域,涵盖金融支持、人才培育、技术转化等多个维度,这届文投会正是围绕助推“政策包”落地见效,将“政策包”转化为“投资力”。

那么,3.0版本的大湾区文投会,如何成为“超级合伙人”?

止“合作”,更是“合伙

“感谢主办方给我们提供了平台!”

在影视科技路演专场,映宇宙集团执行总裁夏晓晖表示,大湾区文投会及路演专场的举办让众多优秀项目创始人、负责人,以及经验丰富的投资人同台交流。

今年大湾区文投会有超过120家投资机构、350家文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到场参会。从主论坛,到8个专业领域路演专场,再到10余场产融服务活动,场场爆棚。

“投资目标我写了2000万,现在一部有众多特效的电影在市场上制作成本很高。”

在影视项目路演专场,映和(广州)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和乐带着院线动画电影《淮水无支祁》商业计划上台寻求融资,他表示今年《哪吒2》的爆火让动画电影重新看到了机会。“只要作品做好,还是能挣到钱的。”

大湾区文投会的火爆,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产业的庞大影响力。

《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东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已超2万亿元,利润超2000亿元,总营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同时,大湾区的区域间协同能力也成为制胜法宝。香港输出影视音乐设计,澳门搞文化展演数字媒体,珠三角产业链成熟,能让创意秒变产品,这些都让大湾区非常适合文化企业和项目落地生根。

为资金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大湾区文投会搭建的,是文化企业与投资机构之间的高效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合作”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合伙”,大家一起参与其中,共同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我们这次也见到了非常多的投资人和产业上下游的公司。”北京加速进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维晨带着机器人项目参与了文化科技路演专场。他觉得大湾区文投会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场合,希望能和更多有战略协同的投资人、合作伙伴借助文投会的机会开展合作。

止“投钱,更是投心

“我希望能通过政策力量、创业者力量、投资力量,大家一起去创造更多机会。”

大湾区文投会期间,曾用“200万投资撬动3000亿泡泡玛特”的知名投资人、创业工场创始人麦刚说了这样一句话。

文投会的重点在于“投”,这不仅是企业的秀场,更是投资机构的舞台。特别是当不少投资机构发现文投会关注的焦点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质生产力领域后,他们对于文化产业的认知也在扭转。

典型的如高瓴,前两届只是派代表来参会,今年则派出业务团队来看项目。

“今年项目很多元,有来自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IP。”作为点评嘉宾,广东南方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部总经理麦根华参与了国潮IP路演专场,他对一家潮玩项目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们对潮玩的理解更深刻一点,实践经验也很丰富。”

粤港澳大湾区向来不缺文化投资。数据显示,2020—2025年10月,大湾区文化产业合计产生融资事件720件,据估算总融资金额约为564.1亿元。其中广州、深圳共计613件,占比高达85%。

同时,文化智造的投融资事件数量达到370件,线下衍生、AIGC、VR/AR、游戏等紧随其后,这背后是大湾区强劲的科技研发实力。

因而今年大湾区文投会,不少投资机构也将目光重点投向AI、具身智能等新领域。麦根华就指出,今年他重点关注“文化+科技”,他认为内容生产将是大模型的重要应用。

企业带着项目参会路演,投资人寻觅合适机遇,合适的一拍即合,不合适的就再找机会。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给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投早投小”,他认为“早期投资”在国内还是朝阳行业,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长期主义”,长期投资要用时间下重注,当一个企业愿意为一件事做十年,竞争对手会很少,成功概率会提高。

01:22

麦刚:好的创业者往往冷静思考价值

在麦刚看来,创业者的初心都是相同的,但路径要自己走出来,他很看重“人”这一要素。“我从业二三十年了,经历了诸多浪潮,见过成千上万的创始人,很多创业者有‘表演型人格’,但我们这些资深从业者是能够看透这一点的。”

麦刚觉得,创业者内心应当冷静思考,自己的产品、公司给客户和市场解决什么问题。“只有对这个问题思考透彻,才能走到最后。”

不止“同舟”,更要“共济”

65家企业路演,30多家企业获得机构签约意向,8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累计意向签约金额约60亿元……这是11月28日中午刚刚出炉的大湾区文投会“成绩单”。

相比往届大会,今年路演项目数量、意向投资金额都继续走高,根据往届经验,会后还会陆续有项目拿到投资,所以实际融资额可能会再往上“冲一冲”。

这些丰硕的成果,也彰显出大湾区文投会的强大影响力。

“大会汇集了文化领域的热门投资赛道,投资机构在这里可以高效对接想找的项目,是他们发现项目的有效途径。”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秘书长谢晓平表示,文化企业在这里最容易找到方向、找到目标、找到希望,优势特点被挖掘,更容易被市场和投资机构看到,对融资估值极具帮助。

《周易》中有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企业项目与投资机构的“同心”,则更能让文化项目走向成功。这种“双向奔赴”,让大湾区文投会成为一座“文化产业引力场”,让文化产业“人脉”涌动,机遇频出。

而在会场之外,大湾区已经构建起多层次的文化投融资体系,从2014年以来,有10余只文化产业基金设立,过去五年累计有超过700笔一级市场投资,有超过170家明星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带动企业从中小型迈向高潜力与明星梯队。

随着签约金额的公布,为期三天的大湾区文投会圆满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完结”,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也并不仅止于此。

谢晓平就表示,今年大湾区文投会的一项重点是“建生态”,要采用“3+365”办会模式,为投融双方提供常态化服务。

而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大会组委会也将持续组织文化企业与投资机构进行常态化投融资路演活动。

从一场盛会升级为一个平台,再进阶到一个生态,大湾区文投会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推动产业资源的全天候对接。这个“超级合伙人”带来的“人脉”,也让文化产业的协同效应不断放大。

话题研究员:葛政涵 李劼 周妤洁 李珩丹

剪辑:许蕾 卓杰

摄影:南方+记者 王俊涛

统筹:周人果 纪蓓 丁晓然

编辑 朱琦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