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油满电跑2100公里!比亚迪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广东科技头条 2025-11-20 18:15

近日,202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布。由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完成单位的“高性能智能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去年,比亚迪发布第五代DM(双模驱动)技术,搭载这一技术的秦L车型在满油、满电状态下,续航里程超过2100公里。

让AI变身节能老司机

如果时间回到十年前,大家对新能源车最大的担忧可能是“跑不远”,没跑几百公里就要充电,既费劲又担心。

后来,混合动力车辆成为主流,大家开始关注“油电配合不默契”的问题。在很多时候,都是汽油发动机在吭哧吭哧干重活,而电机就在旁边闲着,浪费了电驱的优势。

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介绍,比亚迪的新一代插电式混动汽车上有一颗“AI大脑”,专门调度油电分工。

堵车挪步、红绿灯起步这些费油的“脏活累活”,让稳定耐用的电机来干;发动机只负责干高速巡航这种舒服活儿,待在最省油高效的转速区里,一边驱动车辆,一边发电给电机用。

这AI有多精明?它还能借助导航等系统预判接下来的路况,给全车做规划——路上该烧多少油、发多少电、单位有无充电桩、啥时候充电最划算——算得比老司机还精。

在高速路上,发动机转速高,车辆可以多发点电先存着;到了市区道路,发动机停工、用纯电驱动,到了单位刚好插枪充电,一点油也不浪费。

而且,每天上下班的路线、脚法轻重,AI还会“偷偷记下来”。多开几次以后,通勤熟路上哪怕不开导航,AI也能预判今天走哪条路、用啥模式最省。

实测下来,这套AI的确“会思考、会决策、懂用户”,配合导航自动切换最省油的行车模式,最高节油率可达18%;在熟路上不开导航,也能最多节省12%的燃油。

“豪赌”全新架构杀出血路

这样聪明的插混汽车,为何由比亚迪先造出来?原来,是源于20多年前的一场“豪赌”。

比亚迪从2003年开始研发插电式混动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技术,于2008年推出了第一代DM技术的量产车——F3DM。

但在当时,插电式混动汽车的混动系统是基于燃油车动力系统改造而来,存在油电配合不默契的问题,难以大规模普及。

“2018年,我们下定决心开始研发一整套插电混动的架构,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控制技术,全产业链从头做起。那就是后来的第四代DM技术。”杨冬生回忆,这种原始创新的成本非常高,研发生产设备都是专线,不能与其他业务通用,“当时我们的研发力量相对还不强,可以说用上了全部积累的技术家底,投入非常大的成本。”

其中最难的是发动机。传统发动机要兼顾全路况,效率上不去,比亚迪为混动系统开发了专用发动机,把压缩比拉到16:1,热效率达到46.06%,优于国外头部企业的41%。

整车架构创新后,全车的效率也明显提升,低温工况下每100公里能比头部企业车型省出0.97升油。一系列核心技术经院士专家鉴定:“创新性强,技术难度大,节能效果突出,双模智能(DM-i)混合动力技术国际领先,实现了我国插电混动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国外混动技术垄断38年的专利墙,最终由比亚迪打破。截至目前,该项目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23项,实用新型专利98项,参与制定国标13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比亚迪通过研发杀出一条血路。现在,全球每卖三辆插混车,就有一辆是搭载DM技术。回头看,当年押注“电驱为主”的架构,赢得漂亮。

文字:南方+记者 钟哲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编辑 胡冰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