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年产2000吨海鲜!就在湛江

广东共青团 2025-11-23 14:17

嘹亮的汽笛声响彻云霄

宣告我国深远海养殖

迎来又一里程碑

近日

“湛江湾1号”养殖平台正式交付

“湛江湾1号”尽显海洋科技魅力。

“湛江湾1号”尽显海洋科技魅力。

在各方见证下,实验室自主研发设计的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网箱型平台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海水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的征程,迈出了坚实一步。

五年磨一剑

把论文写到大海上

传统近海养殖已逼近环境承载力上限,而深远海养殖受限于装备技术。

为此,湛江湾实验室组建了由海洋工程、水产养殖、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攻关团队”,将“湛江湾1号”列为实验室第一任务,砥砺创新,开启了为期5年的技术攻关。

“湛江湾1号”的每一块钢板、每一套系统,都凝结着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大海上”的初心。

“湛江湾1号”总长154米、总宽44米,承载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可年产鮸鱼、金枪鱼等名贵鱼类2000吨。

从图纸构想到养殖重器,“湛江湾1号”的研制,是一场与技术瓶颈的较量,在“船箱一体”的设计革命、“绿色能源”的自主供给、“AI养鱼”的智能升级三大关键领域破局,开启绿色化、智能化深远海养殖变革。

“AI养鱼”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船上仅需配置3到4名养殖人员,工人在监控室通过按钮操作,即可实现自动投苗、投喂和成鱼捕捞。”项目部负责人林晓杰介绍道。

这些核心技术的突破,不仅让“湛江湾1号”填补了南海海域高端海洋装备的空白,更推动我国从“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转型迈出坚实一步。

融合共生

激活海洋经济“多元价值”

“湛江湾1号”的意义远不止于一艘养殖平台,更在于其背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产业转型层面,平台首创的“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技术,推动渔业从“靠海吃海”的传统模式向“科技兴海”的现代化模式跨越。

“湛江湾1号”将成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带动海洋工程、绿色能源、冷链物流、水产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升级,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平台共设12个独立养殖舱。

平台共设12个独立养殖舱。

在协同创新层面,项目开创的“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政府助题”模式,成功破解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瓶颈。

湛江湾实验室聚焦产业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企业提供市场反馈和应用场景,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这一模式已在广东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推广应用,未来将进一步复制到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广东样板”。

科技惠民

从深海牧场到百姓身边

不久后,“湛江湾1号”将驶往硇洲岛外约30海里海域,率先投放大规格赤嘴鮸进行养殖试验。平台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增养金鲳鱼等品种,后续将根据养殖成效与市场情况分批上市销售。

深海养殖之外,“湛江湾1号”致力于构建“科技惠民”的共享生态。

11月19日—23日(22、23日为新增场次),“湛江湾1号”开启公众开放日,这是科技走近公众的生动实践。

平台通过开放参观与科普教育,让公众近距离感受“AI养鱼”“绿色能源”等前沿科技的魅力,真正实现“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

“湛江湾1号”即将扬帆南海

与已投用的“恒燚1号”等养殖平台协同联动

共同构筑蛋白丰富的“海上粮仓”

将为中国渔业转型升级

南海资源可持续开发

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广东发布、南方日报、湛江发布、湛江日报(文字 | 潘洁婷  图片 | 张锋锋)、湛江湾实验室

封面图金鲳鱼来源:小红书@Kristy丝丝丝丝丝

编辑: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