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道|千年陶都如何破圈新生?

作者 李晓莉;廖明璨;戴嘉信 2025-05-12 18:27

南国孟夏,在佛山禅城南风古灶的龙窑内,窑火跃动,百年不息。

“五一”假期,众多游客见证了这一奇迹。数据显示,南风古灶所在的佛山美陶湾片区游客量达27.6万人次,同比增长30%。小红书、马蜂窝等网络社交平台上,佛山陶瓷、禅城、石湾等标签成为热词,游客们纷纷晒出出行美照和旅游攻略。

在佛山这座千年陶都,历史的繁华延绵至今。它对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在时间的更迭中,如同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从对陶文化的原真性保护到活态化传承,再到跨界创新性融合,佛山让千年历史文化可观、可触、可感,实现破圈新生。

南风古灶。戴嘉信 摄

南风古灶。戴嘉信 摄

原真性保护

让历史可触可感

石湾有一家博物馆,藏着佛山陶文化的“前世今生”。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镇街级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的行业博物馆,以及广东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是汇聚千年陶艺精髓的宝藏之地。佛山以这一家博物馆为圆心,对陶文化开展原真性保护,让陶的历史有迹可访、可感可悟。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藏着佛山陶文化的“前世今生”。戴嘉信 摄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藏着佛山陶文化的“前世今生”。戴嘉信 摄

石湾的制陶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享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该博物馆不仅是石湾陶历史发展的见证,更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

其静态展示区以陶瓷历史文化展览为主,馆内藏品5000余件(套),包括从石湾新石器时代印纹陶片,汉、唐、宋、元陶器,明、清、民国时期陶瓷,直至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陶瓷作品等,时间跨越5000年。动态展示区内保存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风古灶和高灶两座柴烧古龙窑。两座龙窑历史悠久,尤其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五百年窑火不断,以“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窑”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原真性保护的核心,在于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遗产的原生语境,呈现的是真实的遗产原貌、原物。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是汇聚千年陶艺精髓的宝藏之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供图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是汇聚千年陶艺精髓的宝藏之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供图

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内,陶片仿佛“会说话”,无论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片上、汉代陶罐的修补裂纹中,还是巨型陶壁画《东平河图录》上,每一道裂痕、每一笔刻画,都在诉说着文明演进的密码,带领人们走进历史的深处,探究陶瓷的奥秘;在古龙窑南风古灶内,每月仍会添柴加薪,烧一窑柴烧陶瓷,染半岭霞披釉彩,让游客、市民在触摸、观看的过程中,碰触历史脉络,感受佛山石湾陶塑技艺这一非遗的魅力。

文化不该被锁在博物馆内。在广佛地铁石湾站,佛山陶瓷艺术通过瓷砖雕刻画和3D全息投影,映入乘客眼帘。整座城市内,陶文化的元素也是随处可见。

“接下来我们将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加速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戎耀表示,博物馆将着力构建新形态,让文化带给人们更新鲜的体验感。

原真性保护,不是简单地保存器物,而是激活文明基因。“让历史说话”的理念,正推动佛山构建起从古窑遗址、博物馆、数字云馆,到城市空间等等的文化传播矩阵。这不是对过去器物的粗暴复刻,而是以原始和合理的方式,让千年陶脉清晰可循。

活态化传承

让技艺薪火相传

“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都藏有石湾陶瓷。”在一场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上,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藏品部原主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考古系硕士刘明倩表示,有数十件石湾陶瓷在19世纪时便已入藏英国的博物馆,它们造工精致,入藏年份明晰,是中英两国贸易往来的历史证物。

众多专家印证,佛山石湾陶瓷不仅被全球众多买家收藏,还被纳入了我国故宫乃至全球博物馆的藏品中。

传统文化,有市场才有活力。

石湾陶瓷始终有一批忠实粉丝。廖明璨 摄

石湾陶瓷始终有一批忠实粉丝。廖明璨 摄

石湾陶瓷的市场,从收藏品到民间消费,始终有一批忠实粉丝。这得益于一批又一批的非遗传承人和陶艺家,在活态化传承中,让技艺薪火相传。他们把传统文化与公众生活开展深度联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碰瓷”人,来到佛山石湾淘宝。石湾陶瓷也从生肖公仔的“镇家之宝”,演化成更时尚化的造型,或变成更实用的美学器皿,走进更多家庭。

在位于美陶湾柒号陶仓的工作室内,石湾陶塑技艺非遗传承人、青年陶艺家伍蔚蔚把一尊尊尚未完工的陶塑立于置物架上。新一代传承者,更习惯在老一辈的积累之上,守正创新,在现实场景中与用户展开对话。她创作的陶塑公仔,有动漫游戏人物,还有自由创作的各种抽象形象。

“祖辈传下的陶塑技艺,不能只停留在纸张上。”她轻抚陶坯,指尖摩挲的不仅是陶土,更是数代匠人对于石湾陶塑技艺传承的努力。

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4年,石湾已拥有27名国家级陶艺大师、60名省级陶艺大师、300多名青年陶艺家。在佛山聚力打造美陶湾的背景下,一批批新生代陶艺“追梦人”正背起行囊,从祖国四方八面汇聚至此,开启新一轮的现代化传承之路,让石湾陶继续焕发勃勃生机。

各种陶瓷展览在佛山禅城举办。廖明璨 摄

各种陶瓷展览在佛山禅城举办。廖明璨 摄

佛山深谙,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封存,在于流转。陶艺传承的文章,不单由陶艺家来书写。在佛山、禅城、石湾,陶瓷传承走进了城市空间中,在一砖一瓦的构建中,传播陶瓷文化的魅力;走进了各大旅游区中,让越来越多游客在玩陶中心随心拉坯捏塑,体验陶塑之美;走进了中小学课堂,一系列陶趣课程变成校本课程,让陶瓷艺术的美,在课堂上无痕融入,自然传承……

人们在城市各处看到的,既是陶艺的传承脉络,更是佛山陶塑技艺发展的韧性,如陶土般在反复揉捏中迸发出新的延展性。

这让传统工匠精神在佛山,有了更深厚的土壤,将为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大的能量。

创新性融合

让文化破圈出彩

镇岗之上,由五千年古陶片精心拼接而成的瑞龙献宝壁画,时刻反射着宇宙光芒。数百米开外,柒号陶仓研习基地,一群“00后”陶艺创作者正用AI生成陶艺纹样。这一幕幕历史与现在的映照场景,恰是佛山陶瓷文化创新性融合的缩影。

从“石湾瓦,甲天下”的辉煌历史,到“有家就有佛山造”的产业传奇,佛山这座千年陶都正以无界融合的姿态,让文化破圈出彩,同时赋能城市发展,书写“让文物活起来、让产业潮起来、让城市火起来”的“佛山模式”。

在历年来佛山禅城举办的中国陶瓷创意周中,“人城产文”多元融合是显著特点。美陶湾的产业基础,通过中国陶瓷创意周、佛山陶博会、石湾杯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进一步彰显。厚植文化底蕴,则形成了越来越多跨界融合的经典案例。

例如石湾酒厂将陶瓷文化与酒文化融合,开发出一系列陶酒产品和文旅项目;龟一美术馆以“艺术+”的方式,链接设计师和产业发展;和光美术馆在老旧陶瓷仓库中,绽放出新的艺术之花。它们均为佛山发展带来了新的路径和无限可能。

“在佛山,轻松get艺术氛围九宫格。”网友“i颗蛋黄酥”在小红书发布旅游笔记时说。

越来越多陶艺大师、艺术家、设计师以及众多主理人开始关注乃至来到佛山,常驻禅城。

“我们打破常规,在佛山链接历史建筑、传统产业和数字转型等优势资源,为全球设计师提供解决方案及视觉输出。”CU美学空间联合创始人杨茵茵表示,CU美学空间将以陶瓷等材料,跨界时装、设计、展览等,重构传统产业的供应链形态,创造全新零售体验。

各种创意产业等载体陆续亮相。廖明璨 摄

各种创意产业等载体陆续亮相。廖明璨 摄

众多崭新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创空间和新业态消费场所亮相。在佛山美陶湾,美陶之窗的产业展示、美陶文创中心的孵化磁场、星光荟的创意引力场,以及红卫岗文创街区的社群聚变效应等等,正逐渐发挥作用,为青年人才的创意输出,还有产业资源的融合提升,构筑起全链式转化体系。

数据显示,当前佛山美陶湾片区已有超1240家企业入驻,其中文化类企业占比超六成,片区共有超1.6万人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

站在高岗上俯瞰,南风古灶窑膛中金色星火四处迸裂。遥感炉中陶瓷出窑万彩,方知佛山人守护的不止是陶土与烈焰,他们守护和传承的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图腾。

南风古灶里有着跃动五百年的文明薪火。廖明璨 摄

南风古灶里有着跃动五百年的文明薪火。廖明璨 摄

如今,这簇跃动五百年的文明薪火,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锻造着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样本。

采写:南方+记者 李晓莉


编辑 熊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