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旺这些村,好多“古”!

肇庆高新发布 2025-05-12 15:35

龙眼树下,微风轻拂,几位老人围坐在石桌旁,唠着家常……这里便是一村社区的黎家村。一村社区位于肇庆高新区东北部,分布着黎家村、蒋家村、李家村、范家村等10个自然村。今天,让我们走进一村社区,一起探索百年古建吧!

黎氏民居:老宅里的中西遗韵

沿着黎家村牌坊步入一条无名小巷,尽头处,一座青砖灰瓦的百年老屋映入眼帘,这便是黎氏民居。据记载,此民居由民国海军上校黎允恭修建。坐北朝南的主体建筑,采用岭南地区少见的非对称组合式布局,形成“三间两廊带前厅”的复合结构。整座宅院占地面积约178平方米,东西面阔11.42米,南北进深15.6米,空间规划精妙考究。

前厅匠心独运,设计为坐西向东的二层卷棚顶楼阁,高大的青砖围墙环绕四周,既保障了室内采光通风,又为宅院增添了防御功能。堂屋为硬山顶,整体风格质朴刚硬,明间作厅,两次间分隔成四个房间,均由厅内开门进出。两道宅门皆向东,采用西式风格,高大的门廊气势恢宏,石门框上的灰塑砖雕壁画精细入微,庄重之中透着雅致。

历经百年风雨的黎氏民居,至今结构稳固,形制完整。它不仅是岭南地区文化特色的体现,更展现了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审美取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李氏古井:苔痕下的时光印记

路过枝叶繁茂的古树与碧波荡漾的荷花池,便来到了李家村,一口百年古井静立于此。古井位于李氏宗祠左偏路,井栏以圆麻石砌成,内径0.43米,外径0.58米,井壁以青砖砌筑,建于清代。据闻,这里曾是全村的用水之源,水质清澈,水量丰沛。往昔,人们提着水桶来到井边,轮流打水,排队间隙,谈论生活琐事,分享家长里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古井默默滋养着一代代李氏族人。

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推进,每家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这口井便逐渐褪去了其实用价值。如今,它已空置,不再维护使用,井壁爬满青苔和杂草,井口覆盖着水泥板,默默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范氏宗祠:香火中的宗族记忆

循着乡间小路继续前行,范氏宗祠赫然出现在眼前。与一村其他宗祠不同,它长年敞开大门,仿佛在随时迎接访客的到来。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宗祠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面阔11.3米,进深12.3米,采用典型的岭南“三间两进”格局。

建筑主体为硬山顶制式,首进设凹门廊,石门额上阴刻“范氏宗祠”四字。内有天井两廊,厅堂前置三步卷棚轩廊,尺度精巧,由两根砖砌方柱支撑,柱底设石头基座。当心间开敞,空间内外贯通;次间砌清水扇面墙,墙上开有大方形漏窗,窗上装饰着雕刻的小博古花件窗花,既通风透光,又尽显对称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厅堂梁架采用短柱承重,梁头经卷杀工艺处理,13道椽木排布精准,兼具力学稳固与视觉美感。

如今的范氏宗祠,结构较为稳固,形制基本完整,只是屋脊脊饰已无存。据范氏族人介绍,族内的红白事等活动都会在此举行,初一和十五,部分族人也会前来上香,宗祠依旧在族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阳光下,黎氏民居静静矗立,青色的砖墙映着飞翘的灰瓦屋檐;李氏宗祠旁的古井,青砖石缝间绿苔蔓延,幽深的水面倒映着四方天空;范氏宗祠的砖雕窗花在光影间露出了细碎金斑。它们不仅是地理坐标与时代印记,更是扎根于乡村的灵魂,默默串联起过去与现在的时光脉络。


记者 伍玉如

肇庆高新采编中心编辑部

编辑 詹咏杰

二审 郭晓琳

三审 向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