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2015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资格以来,清远全市上下勠力同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精雕细琢每一处街巷、每一项服务、每一份文明意识,点滴变化汇聚成文明长河。
5月23日,清远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历经多年磨砺,终得文明桂冠,这不仅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迈向更高文明新征程的起点。逢此良时,南方+清远频道推出《北江网评·文明三论》,试述清远城市蝶变的文明奋进之路,敬请垂注。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清远成功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这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也是对这片土地上奋斗拼搏的人们的肯定与褒扬。全国文明城市是公认的含金量最高、竞争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能在全国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足以看到清远近年来全域文明创建工作的扎实成效、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跃升。
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广大人民群众,清远数年前就提出要建设一座具有“文明温度”城市的目标,广大市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体,清远城市文明的“温度”、品位,不仅在于大楼多高、道路多广、公园多美,更在于群众素质有多高,这是文明城市的核心与灵魂。
一座有“文明温度”的城市,一定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城市。清远坚持把深化创建与办好群众身边事紧密结合,每年的全市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接近八成;全面实施城乡环境卫生、市政交通、市场(社区)及周边片区标准化建设、老旧小区及城中村改造等专项整治提升行动,一大片老旧小区焕新颜、一条条背街小巷被整治、一个个“口袋公园”建起来;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生产繁忙,清远鸡等五大百亿级农业产业乘风破浪,北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水清、岸绿、城美、业兴、人和,群众在城市发展和文明创建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自然就会成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支持者、参与者,共同汇聚起创建文明城市的智慧和力量。
一座有“文明温度”的城市,一定是推动向上向善的城市。文明城市不仅是一个城市荣誉,更是属于这个地方的“人文标签”。互联网时代,一个个鲜活的市民个体,也许就成为外界观察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居文明城、做文明人,清远始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贯彻到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筑牢文明的“魂”与“根”。
一座有“文明温度”的城市,一定是践行“幸福接力”的城市。清远的创建工作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但创建工作不是单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不是单纯给城市“装点门面”,不能今天美,明天就可以不美;不能今天文明,明天就可以不文明了。创建工作归根结底是要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作为粤北后发地市,清远的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基础设施短板犹存,城乡公共服务有待均衡与提升,群众素质还有提升空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依然要厚植为民情怀、永葆为民初心,把为民初心践行在行动上、落实在工作中,站在新起点、扛起新使命、奔向新方向,跑好一场久久为功的“幸福接力”。
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既改善“物”的硬件,更塑造“人”的软件,才能让文明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唯有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价值追求,让文明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中理解和践行文明行为规范,才能让“文明之花”绽放在清远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建成人民心中的幸福家园。
南方+记者 陈国飞
策划:达海军
统筹:刘秋宜 邓文燕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