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工业厂房鳞次栉比,智能生产线有序运转,宽阔的道路网络四通八达……俯瞰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一座智能制造新城正加速崛起。作为广东省首批人工智能产业园之一,该园区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33亿元,同比增长10.2%,经济总量较2020年实现三倍增长,成为惠州“3+7”千亿级工业园战略的核心引擎。从传统制造业基地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示范区,这座产业园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近日,仲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园区镇(街道)行”深入园区,解码其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智造密码”。
项目为王,龙头引领构建产业生态
在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东部片区,朗峰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的5G智能终端产业园内,24家上下游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朗峰5G智能终端产业园目前已全面交付,初步形成电子信息、3C数码、光电显示等上下游产业生态集群,其中深莞企业占比超90%。”朗峰通信副总经理周文锋介绍,园区共引进企业3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国家高新企业8家。目前已投产企业24家,规上企业4家,厂房投产利用率约95%,2024年园区一期项目产值达2.75亿元,预计2025年达6.38亿元。
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
作为产业项目建设的主阵地,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始终锚定“项目为王”发展理念,以“制造业当家”为核心,聚焦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精准发力。在智能终端领域,华显光电的厂房内,玻璃基板经过一道道工序,最终变身精密显示模组;超高清视频显示赛道上,隆利科技的Mini-LED技术率先实现了多个应用领域的技术突破;激光产业板块,一台台精密激光焊接设备在联赢科技等企业的车间里完成组装调试,即将奔赴全球市场。从国内中小尺寸显示模组的“巨头”华显光电,到全球玻璃制品领域的龙头旭硝子;从国内LED背光行业的“领头羊”隆利科技,到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包装企业安姆科……众多行业龙头在此扎根,让产业集聚的磁场效应愈发强大。
朗峰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的5G智能终端产业园。
驱车行驶在园区主干道,处处可见塔吊林立的建设场景。40个在建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总投资达273.8亿元。其中,14宗项目计划于2025年实现竣工,包括砺剑新材料项目,将填补国内芳纶纤维材料生产空白;嘉信新能源项目将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远通项目将专注5G通信装备研发。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625宗,总投资超740亿元,预计达产年产值将突破1700亿元大关。
从项目建设的“速度”到产业发展的“高度”,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特色千亿园区的目标,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2024年,园区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33亿元,同比增长10.2%,经济总量占仲恺高新区的15.1%,经济体量较2020年增长三倍。
创新裂变,AI 赋能制造业升级
“我们正探索AI视觉识别技术在穿越机领域的应用,现在技术研发已进入原型验证阶段,正在对核心算法进行多场景测试与性能调优。”翼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尔森满怀激情地介绍道,目前,翼飞科技正在积极推进核心产品的智能化转型战略,针对FPV穿越机等专业级设备存在的操作复杂性问题,通过AI视觉识别、自主路径规划等创新技术进行系统性优化,并逐步实现全产品线技术集成。
翼飞无人机。
作为FPV穿越机领军企业,翼飞智能已构建起覆盖消费娱乐、专业竞技、商业拍摄的全场景产品矩阵——从面向新手的Alpha入门机型,到可完成复杂空中运镜的Taurus X8专业级设备,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50万用户。2024年,企业营收实现47%的强劲增长。随着穿越机在娱乐、赛事以及特种航拍等领域的广泛普及与深入发展,未来翼飞智能将稳步推进产品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并积极探索基于用户数据分析以及产品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之路。
像翼飞智能科技这样的创新裂变案例在园区并非个例。园区汇聚规上工业企业315家,高新技术企业24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62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上市企业2家,还有4家国家绿色工厂、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主体。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厚实的制造业基础,是AI技术落地的天然沃土。” 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苏磊一语道破园区发展的核心逻辑。作为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核心腹地,园区的制造业基础厚实,特别是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惠州市翼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
未来,园区将聚焦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工业 AI 等领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园区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探索建设“AI + 先进制造”模式,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形成可复制的智能化升级方案。同时,园区将聚焦人才招引和技术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目前已与惠州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高校达成深度合作,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基地,定向培育既懂产业需求又熟悉制造产线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逐步培育新质生产力,向着大湾区 AI 产业新高地的目标全速迈进。
筑巢引凤,打造企业服务“仲恺模式”
“从签约到投产仅 11 个月,‘拿地即开工’模式让我们抢占市场先机。” 朗峰通信集团副总经理周文锋对园区服务赞不绝口。朗峰通信集团选择落户惠州仲恺高新区,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当地政府打造的‘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体系,园区创新推出的“一站式”服务专班,通过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将项目审批时效提升40%以上;“企业直通车”机制确保企业问题24小时内响应,成为企业扎根的坚实后盾。目前,朗峰通信集团的3C锂电池研发生产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今年6月封顶,12月竣备交付。
翼飞智能科技副总经理苏尔森也深有感触:“在仲恺,政府支持力度大,给我们提供了资金补贴、人才引进等支持,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初创期难题,还快速构建全球化品牌运营体系,深化竞争力。”
翼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尔森介绍产品。
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硬科技”的突破,也离不开“软环境”的托举。如今在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一切围着项目干,一切围着项目转”蔚然成风。杨苏磊介绍,近年来,园区全力稳商护企。通过“领导包干”“两个专班” 机制,协助企业报批报建和竣工验收,实现项目落地即动工、竣工即投产;建立跨部门“一站式”服务机制,跟踪企业全生命周期;组织企业赴越南、迪拜参展,助力开拓国际市场。这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
2024年,园区投入20亿元完善基础设施,英潼大道、松岭大道贯通,科创大道串联产业集群,英光排涝站保障安全生产,人才公寓等民生项目相继投用。2025年,计划再投入超20亿元,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二期、城中村改造,打造 “吃住行、游购娱” 一体化产业生活圈。
“我们将紧抓“百千万工程”机遇,争取专项债等资金支持。” 杨苏磊表示,园区加快项目落地、投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供应产业用地1000亩,新增工业平台空间90万平方米,通过“拿地即开工”模式加速项目落地,力争全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同时,聚焦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尤其是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招引,强化与产业协会等行业机构的深入对接,拓宽招商渠道,全力打造大湾区AI产业新高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