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战“蚊”:环境整治与基层治理“双轮驱动”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8-15 07:09

连日来,佛山市顺德区针对易滋生蚊虫、易成卫生死角的“七小场所”(小菜园、小公园、小作坊、小餐馆、小商铺、小树林、小工地)开启人居环境整治及爱国卫生攻坚行动。十镇街展开地毯式排查和整治,重点落实“六清”:全面清理积水、垃圾、冷巷、闲置屋(杂物)、天台(杂物)、树洞,特别是公共天台小菜园、空调冷却水积水点等蚊媒滋生高风险区域。

与此同时,顺德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全区206个村(社区)将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与蚊媒防控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范畴,以“小村规”撬动基层“大治理”,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整治后的天台焕然一新。受访村居供图

整治后的天台焕然一新。受访村居供图

打通“毛细血管”,冷巷蝶变焕新颜

8月的顺德,暑热正浓。在乐从镇葛岸村,一条曾被旧砖墙封堵、长约15米的“断头巷”迎来了新生。随着封堵物的拆除,久违的阳光照亮了这个曾经阴暗潮湿、异味弥漫的角落。

乐从各村居纵深推进冷巷整治攻坚行动。

乐从各村居纵深推进冷巷整治攻坚行动。

“异味和蚊子终于没了,心里踏实多了!”村民岑志东站在焕然一新的巷口,欣慰地感叹道。这条逼仄冷巷的蝶变,正是顺德区以蚊媒防控为突破口、根治人居环境顽疾的生动缩影。

作为村内狭窄、封闭的巷道,冷巷因通风差、光照不足,极易形成潮湿环境,成为积水囤积、杂物堆积的“重灾区”。这不仅滋生大量蚊虫,影响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更直接威胁村民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清理冷巷是阻断蚊媒疾病传播的关键环节,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也是疏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凝聚治理合力的有效途径。

连日来,在全区统一部署下,乐从镇指导各村居纵深推进冷巷整治攻坚行动。葛岸村行动迅速,全力投入这场与蚊虫滋生抢时间的竞速赛。该村于8月10日全面铺开专项行动,建立起“清理(含必要障碍破拆)—消杀—巡查”的闭环工作机制,切实守护村民健康安全。

乐从各村居纵深推进冷巷整治攻坚行动。

乐从各村居纵深推进冷巷整治攻坚行动。

行动中,任务细化到片、责任落实到人,划分的26个网格均配备了由“作业人员+村工作人员+志愿者+消杀员”组成的攻坚小组。同步调度铲车、高压冲洗车等设备5台,储备灭蚊药物350公斤,确保人力和物资到位。截至8月14日,该村已高效完成123条冷巷的环境整治。

为防止问题反弹,葛岸村同步建立“日常巡查+群众监督”机制,村环卫队每日早晚两次巡查冷巷,重点建立“两本账”:是否有新出现的积水,是否又堆积了杂物,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即时整改。

疏通“生命通道”,楼顶整治解民忧

视线转向容桂街道幸福社区。楼龄超过30年的富贵花园小区,是当地典型的老旧小区。不少居民在楼顶开辟了“小天地”:养鸡、养鱼、种菜或堆放杂物。随之而来的异味、积水、杂物堆积,不仅成为蚊虫滋生的“隐形温床”,更堵塞了至关重要的消防逃生通道,形成安全隐患。

容桂街道幸福社区开展小区楼顶整治行动。

容桂街道幸福社区开展小区楼顶整治行动。

为有效切断蚊媒传播链,彻底打通“生命通道”,在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务局、容桂街道城建和水务办公室督导及社区党委牵头下,富贵花园小区物管公司、党支部代表、业主代表、网格员和社区专项社工召开了多轮议事协商会,并多次实地勘察。物管公司起初对居民抵触、费用及后续责任有顾虑,经沟通后转变为关键支持力量。

多方合力下,仅用4天敲定方案:动用小区公共收益4万元,并获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微创投8000元资助。社区联动物管广泛宣传危害,热心业主协助收集民意建议,为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业主主动赠送锦旗致谢。

业主主动赠送锦旗致谢。

8月8日,整治工程启动。初期虽有个别居民表示不解,但在社区、物管和居民代表耐心细致的沟通解释下,疑虑逐渐消散。不少居民更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主动加入清理队伍并监督项目进展,形成了“党群齐心,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

在各方协作及施工方努力下,因居民配合度高、施工有序,原定7天工期提前至5天,于8月12日完成。焕然一新的楼顶赢得业主认可,并主动赠送锦旗致谢。

这场“向上”的清理,“向下”扎根提升了居民安全感、幸福感,擦亮城市“天际线”。社区党委将持续联动物业、业主,通过装监控、定公约、建巡查机制巩固成果,实现“小村规”升级长效治理。


■相关

防控蚊媒:

巧用“生物防治”探新路

面对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防控压力,顺德区各村(社区)党组织坚决贯彻上级部署,围绕“防、灭、清、治”精准发力,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综合治理新路径。

冷巷清理后同步消杀。

冷巷清理后同步消杀。

针对蚊虫滋生难防治的痛点,顺德区创新思路,探索引入“生物战士”进行定向防治,并种植驱蚊植物构筑物理屏障,力求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构建环境友好型防控体系。

大良街道新滘社区党委书记冼彩凤巧妙地将社区“四小园”升级为“驱蚊生态角”。她组织党群先锋队和长者志愿服务队,在红棉湾公园旁的“四小园”内,种植薄荷、艾草、胡椒木、碰碰香等兼具观赏性与驱蚊功效的绿植约800棵,既美化环境,又筑起天然防蚊屏障。

勒流街道西华村党委书记黎顺成牵头推进生物控蚊行动。村集体集中采购20余斤泥鳅和一批斗鱼,针对村内难以彻底清理的沟渠、池塘等公共静态水域,由党员先锋队分片投放。同时鼓励村民在自家龟池、水缸等私人水域投放,双管齐下,有效降低蚊虫滋生基数。

容桂街道龙涌口村党委书记郑丹妍带领党员志愿者,以“家风共融”为纽带,结合蚊媒防控入户宣讲,收集村民反映“水生植物易生蚊虫”的问题。据此制定“绿美防蚊心愿清单”,创新开展“以物换物”绿美庭院行动,通过置换易滋生蚊虫的水生植物,推广驱蚊绿植及环保理念,实现环境美化与健康生活双提升。

采写:南方+记者 欧阳少伟

编辑 黄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