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携程旅行创新贡献奖全球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广东省汕头市西门女子英歌队凭借其非遗创新实践脱颖而出,成为全球20个获奖项目之一,并荣获40万元奖金。此项殊荣不仅是对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潮汕英歌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际级平台背书。
传承创新“柔中带刚”之美
近年来,潮汕英歌舞走红全球,既“出圈”又“出海”:走出国门前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法国、德国等国家献演,登上人民大会堂并到全国各地巡演,“头槌”女孩郑梓欣明媚笑容火遍全网,5岁“英歌小女孩”庄恩琪刷爆短视频……英歌舞,早已成为文化场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头槌”女孩郑梓欣所在的西门女子英歌队,正是这股蓬勃生命力的重要传承者与创新引擎。
作为潮阳地区第一支独具特色的女子英歌队,其历史可追溯至1952年,标志性的“五下槌”技法传承至今已有70多年。这支队伍在坚守本源(如原西门女子英歌“老五下套”技法)的同时,锐意创新,逐步发展出如“双凤贺春”(十下套对打)、“百凤齐舞”(十二下套对打)以及“回环太极”(单打)等新颖技法。
这些创新既保留了英歌舞固有的武术阳刚之气,又显著强化了舞蹈的灵动美感:舞姿曼妙轻盈,脚步欢快活跃。当表演启幕,领头队员清亮的哨声划破长空,与队员手中轻盈悦动的击槌声交相呼应,配合着“双金钱”“四纵队”“梅花阵”等变化迅捷、整齐划一的阵法,女子英歌“柔中带刚”的艺术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广受海内外观众赞誉。
目前,西门女子英歌队62名成员中,年龄最小者为9岁双胞胎队员,主力队员平均年龄在16至24岁,形成了兼具青春活力与专业素养的传承梯队。该队伍相继被认定为潮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团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团队,确立其专业地位。
走向世界舞台的“非遗破圈”
今年春节,西门英歌队一行25人跨越山海,代表潮阳英歌远赴德国、法国,分别在哈瑙市、里昂、巴黎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进行了4场英歌表演。
彼时,在距他们2万里外的家乡——汕头潮阳,一场英歌嘉年华活动聚集18支英歌队超千名舞者同台“斗舞”,现场吸引了超26万观众。
以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为核心,潮汕英歌舞这些年持续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破圈传播:在艺术形态上,将明代军傩仪式与现代街舞元素融合,演员以英雄脸谱妆容结合三十六式槌法,形成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视觉冲击力的文化展演。
据悉,潮汕英歌舞在短视频平台收获超10亿次播放,推动小众民俗跃升为“中国最具潮流的传统舞蹈”;通过开发城市主题雕塑、文创盲盒等衍生体系,有效激活潮汕地区文旅消费市场。在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英歌舞更登上亚运会等国际舞台,完成了从乡村祭祀仪式到岭南文化代表性符号的华丽蝶变。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重构地域认同、绽放强大生命力。
西门女子英歌队此次荣获携程旅行创新贡献奖,正是对她们七十余载执着耕耘、勇于创新的最好回响。一场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让年轻的英歌队员们直观地感受到,英歌舞正以传统为根基,借力国际交流与年轻化表达,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起独特的文化引力场。
潮阳英歌的“欧洲之旅”结束后,西门女子英歌队副教练吴燕花曾感慨道:“英歌舞是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它让我们与外国友人可以无障碍沟通。”
西门女子英歌队以女性的视角和力量,为古老的英歌舞注入了柔美而坚韧的独特气质。通过精彩的展演与创新的传播路径,她们成功地将非遗的深厚内涵与当代文旅场景深度结合,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潮汕与世界的坚实桥梁。
南方+记者 陈斐仪
图片来源:汕头文旅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