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上半年生态环境成绩单发布

作者 范永敬 2025-08-07 16:40

8月7日,记者从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2025年上半年,韶关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 “1310” 具体部署和市委 “363” 工作安排,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态势。

据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青宪通报,2025年1月至6月,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4.5%,1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功能区声环境夜间达标率87.7%,多项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 “十四五” 收官奠定坚实基础。

环境质量成绩单:蓝天碧水守护民生福祉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韶关市坚持标本兼治,持续推动短流程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涉挥发性有机物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推动砖瓦行业与涉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效能提升,推动小型锅炉淘汰;

强化机动车排放全链条监管,开展用车大户入户检查,开展联合路检路查,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执法检查,加强遥感监测、黑烟车抓拍、机动车检测联网数据融合分析,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监管;

落实污染天气“防重抢轻”要求,当预测气象条件出现不利时,指导涉气企业落实协商减排措施,上半年共启动污染天气应对管控19次,共48天。

声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功能区声环境昼间达标率97.5%,夜间达标率87.7%,不仅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85%目标任务,更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2个百分点,成为全省七个夜间声环境达标的城市之一。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噪声源管控力度的不断加大。

治污攻坚进行时:多维度筑牢生态屏障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韶关市坚持 “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原则,打出组合拳。移动源污染防治取得突破,上半年完成76.2 万辆次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合格率达93.67%;开展柴油车专项整治9次,查处污染治理设施异常等问题4起。工业源治理持续深化,推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45家机动车检验机构动态管理,发现并整改问题8项。

面对复杂气象条件,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建立健全污染天气应对机制,上半年共启动污染天气管控19次,累计48天,通过指导企业落实协商减排措施,有效降低重污染天气影响。“我们针对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难点,强化扬尘治理、露天焚烧管控等社会面源管理,上半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排名持续提升。” 大气环境科负责人介绍。

水污染防治方面,韶关市聚焦重点流域治理,开展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累计完成1065条河流及557宗水库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比例达100%。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组织开展镇级及以下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调查,推进保护区划定工作。

“每月对34个市考以上断面进行监测分析,通报县(市、区)政府倒逼责任落实,形成了‘监测—预警—处置’的闭环管理机制。” 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表示,通过浈江河坪国考断面达标攻坚、新丰江总氮削减等专项行动,全市水环境质量稳定性持续增强,为粤港澳大湾区水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监管服务并重:探索生态与发展协同路径

在严格环境监管的同时,韶关市积极优化执法方式,推进包容审慎监管。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对15家纳入清单的企业采用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等非现场检查方式,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上半年对18家违法情节轻微且主动改正的企业依法不予处罚,对12家企业适用公开道歉、守法承诺等减免处罚措施,减免金额达86.65万元。

“我们制定了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整治方案,召开全市部署推进会,通过规范执法流程、强化执法监督,既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又为企业发展留足空间。” 执法二科负责人介绍,这种 “刚柔并济” 的监管模式,既维护了环境执法的严肃性,又增强了企业治污减排的主动性,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作为 “十四五” 收官之年,下半年韶关市生态环境工作将聚焦三大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将推进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淘汰小型燃煤和燃生物质锅炉,提升砖瓦行业与涉VOCs企业治理效能;加速淘汰国三及以下标准柴油货车,加强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监管,持续深化扬尘、露天焚烧等面源污染治理。

水污染防治领域,将持续推进浈江河坪国考断面达标攻坚和新丰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汛期污染防控;推进滃江、横石水流域整治,加强畜禽养殖管控和粪污处置中心建设,全力推动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关键问题找准突破口,确保‘十四五’各项指标圆满收官。” 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青宪表示,韶关市将锚定 “十五五”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城市,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韶关力量。

南方+记者 范永敬

编辑 杨韬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