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全文正式发布。日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广东省财政厅也联合发布《关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关资金管理实施细则》,AI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有了“省补”。
从十年前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到如今顶层设计为“人工智能+”行动按下“加速键”,行业发展有哪些新特点和新机遇?广东尤其是深圳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近日,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应将自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AI大脑’,发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广东经济的调整和升级需要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深圳的AI能力恰好能为东莞、佛山等制造业重镇的AI转型提供核心能力。”



腾讯副总裁司晓:深圳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AI大脑”
深圳实施“人工智能+”战略具有不可复制优势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动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这是继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后,该领域在政策层面的进一步深化,为技术落地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
司晓说:“十年前,我们响应‘互联网+’,把社交、支付、内容等搬上了手机,催生了中国独有的数字生活新基建;如今,国家启动‘人工智能+’,我认为这是‘互联网+’的升级版,也是互联网人再一次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共振的历史窗口。”
他表示,深圳拥有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这是深圳实施“人工智能+”战略的过程中最重要、最难以复制的优势。
他建议,深圳可以将战略重心放在推动AI技术与强大的硬件制造生态的深度融合上,借势推动“智能硬件”升级行动,将AI能力深度、自然地嵌入到消费电子、工业机器人、医疗器械等各类深圳制造的产品中,使其全面升级为“深圳智造”。
通过“AI+硬件”的协同模式,深圳能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将大模型的智能赋予各类实体产品,拓展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市场,形成技术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司晓看来,深圳可主动组织AI应用产业联盟,深入珠三角地区的工厂一线,针对性地提供围绕生产流程提效和运营优化的“AI+服务”。这不仅能为深圳的AI企业开辟广阔的应用市场,更能将深圳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整个大湾区的产业竞争力。
深圳或可率先探索AI+先进制造、低空经济等
在落实“人工智能+”战略的过程中,深圳作为数字经济重镇和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可以在哪些领域率先探索示范?
司晓认为,创新是深圳最重要的基因,在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下,AI行业从业人员以及企业,能为深圳的创新发展创造更多空间。
如制造业是深圳的立市之本,深圳遴选3C、精密仪器和汽车等行业的龙头企业推动升级超级智能工厂,将AI技术应用于工业质检、生成式设计和柔性生产等核心环节。通过“AI+先进制造”,深圳不仅能巩固自身制造业优势,更能为全国的制造业的AI转型树立标杆。
与此同时,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发展靠前,“AI+低空经济”可带来更大想象空间,比如依托大疆等企业的全球领先地位,有机会从零开始定义一个新兴产业的规则,未来有可能出现全球首个由AI统一管理的城市低空交通网络,率先探索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乃至未来空中交通等新兴的商业模式和治理框架。
此外,在“AI+智慧城市治理”方面,依托数字政府的良好的基础,推动智慧大脑2.0版本的建设,打通各部门数据壁垒,探索利用AI实现对交通、应急、环保等领域的预测性决策和主动式管理,让深圳有望成为一个将AI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城市典范。
“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从身体到脑的延伸
司晓分析说,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有三个变化:
一是从算力到智力的变化。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强调算力,到更强调智力,现在智力背后虽然也有算力,但Token(即“词元”,作为处理文本的最小数据单元,如同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含量更高,日均Token消耗量已从2024年的日均1000亿Token到今年6月底超30万亿,形成一种智力即服务的新模式。
二是从身体延伸到脑的延伸。PC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等电子设备仿佛成了人体的一个器官,成为身体的延伸,才形成了共享单车、网约车、外卖等形态,现在到了“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将带来更加巨大的变化。
三是从工具到助手的变化。人类此前的很多发明是工具的发明,但AI时代出现了Copilot、Agent等,这意味着技术不仅仅是工具,而且是有了一定程度的主体性,可以从工具跃进为助手甚至伙伴。
AI如何更好地落地行业?
曾经以“酷炫概念”吸睛的AI技术,如何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提质增效?
司晓表示,腾讯在迈出打造大模型第一步的时候,就坚持做“离产业最近的人工智能”,把做“好用的AI”作为重要目标,努力把人工智能融入产业应用场景中,以此作为企业自身落地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方向。
他提醒说,“人工智能+”能否真正落地,衡量一个社会的智能水平,不再看用电量、用云量,而是看用Token量——即总的Token消耗量,一个行业的Token消耗量可以去描述这个行业的智能程度。
他认为,一是应鼓励行业上云,建设可持续演进的智能云基础设施。相比私有化部署,云端模型具备性价比高、迭代快、易扩展等优势,是AI落地的最优路径。云能适配高频更新的模型版本与动态的算力需求,避免大模型“私有化部署即落后”的问题。
二是鼓励行业内部的人才转型,倡导培养 AI Native的人才培养。所谓AI Native,是指AI为先,在遇到任何事能用AI就用AI,就像出生在触屏时代的孩子,看到一个手表甚至一本书都会去触控,希望AI人才也有类似的本能,之后才有可能是其个人、所处行业的生产力提升更大。
三是引导与AI相适应的组织与社会变革,推动探索“AI+新型生产关系”。不仅要鼓励人才转型,也要鼓励探索新型绩效考核体系,将员工运用AI提升决策效率、实现业务创新等贡献,也纳入到考核晋升与激励中。在社会层面,人们也要前瞻应对新就业形态的挑战,如积极研究“一人公司”、由AI赋能的超级个体、项目制的弹性组织等新模式,试点相配套的灵活用工、社会保障、税收征管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政策,为未来工作模式的平稳健康演进提供制度框架。
采写:南方+记者 马芳
剪辑:南方+记者 朱洪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