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创新案例(86)】佛山创新构建全链条生态环境数智监管模式

广东生态环境 2025-06-30 20:39

编者按:

改革者进,创新者强,改革创新者胜。

我省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全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广东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许多具有广东特色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和拓展路径。

《环境》杂志、“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继续开展【生态环境创新案例】宣传,集中报道各地各单位的好个案好做法,宣传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好经验好模式,不断塑造广东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

敬请读者垂注,欢迎各地各单位及时报料、踊跃投稿。联系电话:020-85516996、85517020;投稿邮箱:hjzzs@163.com。

佛山创新构建全链条

生态环境数智监管模式

30分钟精准锁定污染源,3天完成项目选址环评报告,现场检查频次下降近四成……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创新构建“一图一网一中心”全链条生态环境数智监管体系,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从“人海战术”向“智慧监管”跨越。该工作模式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4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案例,为全国工业城市环境治理提供了“佛山方案”。

“一图一网一中心”

打破数据壁垒,提升治理效能

“我们为全市9万多家排污企业建立了全面详实的污染源档案。”佛山市生态环境局信息中心主任刘俣枫介绍,“这些档案并非简单的数据堆砌。建设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标签化分类,深度整合了环境部门最关注的核心信息,集中呈现在摘要界面。目前,平台已归集形成25大类数据、3842张数据表单,数据总量超过1.3亿条。执法人员赴企业现场检查时,只需登录数字平台移动端,打开该企业的摘要界面,所有关键信息便一目了然。”

为解决“监管底数不清、风险预警滞后、业务流程割裂、执法效能不足”等难题,佛山市生态环境局依托佛山市“一网统管”技术框架,以”底座重构、中台整合、数据聚合、业务融合”为主线,打造了覆盖全市域的生态环境一体化智慧平台。平台融合环境要素、环境管理与空间信息,整合接入各类分散的环境物联监控设备,汇聚排污企业全生命周期海量数据,实现环境业务“一图”管控、物联设备“一网”感知,污染源数据“一中心”汇聚、执法检查“一键”调度。初步构建了纵向贯通市、区、镇三级联动,横向覆盖多业务领域的全链条数字化治理新格局。

该平台建设以来,已整合37个原本分散独立的市区信息系统,不仅大幅提升了管理效能,运维资金也从每年1900万元降至约600万元,有效解决了过去“信息孤岛”、数据无法共享、业务协同困难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

智能信访溯源

30分钟精准锁定污染源

针对涉气投诉占比大、重复率高、解决难度大的痛点,平台构建了“风向关联+空间穿透”大气污染溯源模型。通过融合环境要素、管理与空间信息,汇聚环境敏感目标、工业园区集聚区、土地利用现状等12类120个环境专题图层,叠加全域污染源数据,织就全域感知的“智慧天眼”。

今年4月,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接到某小区居民多次投诉夜间刺激性气味和间歇性黑烟问题。传统方式排查需数日,但执法人员通过平台瞬间启动AI溯源。在“生态环境成果一张图”上定位投诉点后,系统以该点为中心,自动检索周边3公里内所有涉废气排放企业,初步圈定5家铝型材企业。再结合“熔铸工艺产窑炉废气”特征和投诉时段扰民异味风向,AI分析精准锁定一家使用再生铝料的五金熔铸厂,随即调度指令一键直达镇街执法终端。

“从锁定污染源到调度执法人员仅30分钟,信访投诉处置跑出了加速度。”参与行动的执法人员表示。通过市级建模、区级核验、镇街处置三级联动,污染溯源效率从数天缩短至分钟级,成效显著。

智能环评选址

环评报告编制效率提升50%

“以前找一块合规用地要花费数周,现在通过智能选址服务,3天就能敲定!”某卫浴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佛山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

为服务企业绿色转型,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在系统内开设“生态环境企业服务平台”。企业只需在地图上输入地址或经纬度,平台即刻抓取生态环境图层数据,智能研判该点位是否符合“两高”管控、涉气重点监管区等要求,并识别周边敏感点。选址确认后,系统动态比对环境标准及分区管控准入要求,一键生成环评报告核心内容。截至目前,该服务已惠及企业超2300家,选址建议采纳率达89%,环评报告编制效率提升50%。

“过去靠人力手工核对相关准入政策,耗时又易错。”刘俣枫介绍,“现在所有研判逻辑透明可追溯——企业查了什么、系统如何分析、结果怎样生成全程留痕。这为后续智能审核环评报告打下了坚实基础。”

企业服务平台的便利不止于此。产废企业可在线发布废矿物油、废活性炭等信息,处置单位竞价响应,电子联单、合同签订全程线上完成。“未来还将接入环评咨询、监测等第三方服务,打造‘环保服务商城’。”刘俣枫补充道。企业通过平台还可随时查阅企业信息及监管动态,并一站式办理环保政务、处理预警、整改反馈、法规咨询等业务,告别以往的多系统反复登录填报,享受全方位便捷服务。

AI+非现场执法

现场检查频次下降近四成

日前,数字平台AI预警系统发现佛山某聚酯涂料企业数据存在多项异常:1-3月平台填报更换活性炭0.48吨,但AI视频分析显示同期实际无更换行为;累计生产时长为1020小时,治污设备仅运行712小时;危废转移联单显示实际产生废活性炭4.4吨,与填报数据严重不符。

系统自动整合这些线索生成预警,并将包含具体检查要点的任务派送至执法人员的移动端APP。执法人员抵达现场后,根据调度系统列出的指引迅速核实,确认该企业存在虚假更换活性炭、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等违法行为。

“这类隐蔽违法曾是监管难点,现在AI帮我们‘盯’着每一个环节,让违法行为无处藏身。”参与此次执法的队员表示。

这正是“AI+视频分析+物料关联”非现场执法模型的实战体现。该模型使用视频AI分析、视觉测量技术,并融合产-治-排联动监控和用水量、固废联单、废水转移等动态数据,形成全流程物料关联分析能力。模型还能智能核算产污量、研判治污设施运行状态、自动揪出“瞒报漏报”“产多报少”“逾期换碳”“逾期换水”等违法违规行为,分类分级预警,自动生成执法计划和标准化流程指引,形成“智能预警-自动派发-现场检查-行政处罚”全链条闭环管理,不断提升执法精准度与规范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数据关联与AI监控,环境问题发现率提升65%,单个企业年均现场检查频次下降37.78%,真正实现“无处不在”又“无事不扰”的高效监管。

来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作者:陈昊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