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潮州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从潮州人“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入手,创新提炼荣登央视《焦点访谈》的“茶文化六步调解法”,首创“1+3+5”工作机制并全面推广应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亮点,让千年茶道焕发新生,更让“枫桥经验”在岭南大地绽放异彩。
当前,潮州市各级各部门、各调解组织、行业协会依托“一厅两中心”(居民议事厅、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三大平台,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五大调解资源和力量推广应用“茶文化六步调解法”,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南方+联合潮州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委党校、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选优刊登。敬请垂注!
黄冈镇化解施工坠亡赔偿纠纷
纠纷类型:人身损害赔偿/施工事故
核心矛盾:雇主张某、屋主林某与死者李某家属,就施工坠亡事故的责任归属和赔偿金额存在巨大分歧。家属要求160余万元赔偿,而雇主与屋主仅愿赔付60万元。
调解难点:1.责任认定复杂:雇主张某、屋主林某及死者各方责任划分不明确。2.赔偿预期差距大:双方对赔偿金额预期悬殊。3.家属情绪不稳定:李某家庭存在未成年子女求学及老人需要赡养等实际困难,事故导致家庭经济来源中断,家属情绪波动较大;4.雇主和屋主态度强硬:坚决让家属走诉讼程序,拒绝进一步协商。
六步法精髓:“识茶”甄别矛盾,快速锁定纠纷核心;“醒茶”追根溯源,理清事件脉络与法律责任;“泡茶”秉持公正原则,提供案例参考与合理建议;“斟茶”把握分寸,运用策略突破协商僵局;“敬茶”以礼相待,消除当事人疑虑;“悟茶”实现法律和情感层面的全面和解。
【案情简介】
林某自建房屋时,将木工项目以“包工”形式承包给张某。施工期间,张某雇佣四川民工李某,李某在钉板时不慎从高处跌落,当场死亡。噩耗传来,李某家属悲痛欲绝,提出160余万元的赔偿诉求;张某以李某自身防护不当为由主张减轻责任,林某则以工程已外包为由试图撇清关系,双方仅愿赔付60万元,责任认定与赔偿金额争议激烈,矛盾随时可能激化升级。
【调解焦点】
首先明确责任划分,依据《民法典》明确雇主张某(未提供安全施工条件)与屋主林某(发包给无资质方)的法律责任,结合死者自身防护不足的过错程度划分责任比例;其次协商合理赔偿,综合死者家庭情况(女儿求学、老人病重)与当地赔偿标准及责任方偿付能力,核算合理的赔偿金额,避免“天价索赔”与“推诿拒赔”;最后通过多元协同化解:通过多部门协作,在赔偿之外为家属提供民政帮扶、心理疏导等支持,妥善解决矛盾。
【六步调解实录】
镇综治中心启动“1+6+N”联动调解机制,联合法院、派出所、司法所、村委等多部门组建调解小组。他们以“识茶”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走访、调取证据、询问当事人等方式,全面了解纠纷的源起成因、来龙去脉,快速锁定责任认定模糊、赔偿预期差距大是核心矛盾,经评估,该纠纷存在升级风险,需立即开展调解工作。
面对泣不成声的李某家属,团队启动情绪疏导,安抚道:“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我们一定管到底,有任何问题都能找我们!”待家属情绪稍缓,调解员开始“醒茶”——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对事故责任展开梳理。明确指出张某作为雇主,未提供安全施工条件,应承担主要责任;林某将工程发包给无资质的张某,未尽到安全审查义务,需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同时向家属说明,李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未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对事故发生亦存在一定过错。层层剖析下,各方对责任归属逐渐有了清晰认知,接受“责任划分影响赔偿金额”的法律现实。
在“泡茶”环节,调解小组从法律角度和情理角度分析双方意见,对比近年来类似案例的赔偿情况,为赔偿协商提供量化参考,并结合当地建房行业惯例,制定按责任比例赔偿的方案。同时,以“让死者早日入土为安”为切入点,从诉讼成本、时间周期、社会影响等角度,建议通过调解解决纠纷,避免增加各方诉累。
在赔偿金额协商阶段,张某态度强硬,坚持让家属走诉讼程序,调解陷入僵局,调解员果断采用“背靠背”调解策略。一方面向家属说明诉求与实际的差距,表示理解其艰难处境,引导其参考合理标准调整预期;另一方面严肃批评张某和林某企图推脱责任的想法,详细阐明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强调诉讼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面临更高赔偿及声誉损失,劝其主动担责。多轮耐心沟通,各方分歧不断缩小,最终达成80万元赔偿协议。同时,调解小组发现林某投保有自建房意外身故保险,主动协调保险公司开通绿色理赔通道,全程跟进理赔流程,解决了部分赔偿资金来源问题。
针对李某家属作为外地人对调解公正性的担忧,调解员始终以“敬茶”之礼相待,通过充分的释法说理和细致沟通交流,有效消除了家属的抵触情绪。在调解过程中,以“软语言”“慢动作”拉近与家属的心理距离,在不经意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通过详细观察确定家属中的“话事者”作为主攻方向,对其进一步明理释法,引导家属依法合理主张诉求。
最后,张某和林某如约支付80万元赔偿款,调解员监督双方签署协议,并协调民政部门为李某家属落实殡葬费用减免政策。次日,李某遗体火化,家属踏上返乡之路。后续调解人员对赔偿款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回访,确保资金切实用于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至此,该纠纷在法律层面和社会层面均得到妥善解决,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局面。
【茶道破局点】
“1+6+N”调处机制与“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协同运用,展现出高效解纷能力。调解过程中,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将法律的刚性约束与调解的柔性疏导有机结合。面对协商僵局,调解员采取“背靠背”调解策略,依据法律划定责任边界,不偏不倚地平衡各方利益,既保障受害者合法权益,也避免责任方承担不合理义务;秉持“以和为贵”的法治理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明法理,让当事人明白调解是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以最小的代价、最大的善意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与多方共赢的最优途径。
【调解成果】
雇主张某、屋主林某与李某家属达成80万元赔偿协议,并当场支付。同时,黄冈镇以此次事故为契机,将加强农村自建房风险宣传,提升屋主、施工方的风险防范意识,从源头预防矛盾纠纷。
【茶理感悟】
调解之道,恰似潮州“茶桌议事”的生活智慧,在一杯一盏间蕴藏着“以和为贵”的传统法治观念。“茶文化六步调解法”正是对这一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识茶—醒茶—泡茶—斟茶—敬茶—悟茶”的系统化流程,构建起兼具传统人文温度与现代法治规范的解纷模式,是“枫桥经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实践。此次纠纷调解,从“识茶”精准把握矛盾,到“悟茶”实现情感和解,展现了“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实践效能。
调解员以茶为引,用耐心醒茶化解家属误解,用法理茶汤澄清责任边界,用人文茶韵抚慰伤痛,让法律的刚性与调解的柔性相得益彰。这启示我们,矛盾化解不仅需要坚守法律底线,也要善用传统智慧,以包容之心倾听诉求,以协商方式寻求共识,让矛盾在茶香与智慧的调和中消弭于无形,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以和为贵”的法治精神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焕发蓬勃生机。
南方+记者 陈柔燕
通讯员 周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