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思谷:为机器装上"感知神经"|东莞AI新动能
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传感器技术正成为关键推动力。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思谷")凭借其在智能感知技术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智能化未来。6月30日,记者走进广东思谷,对话公司董事长王瑜辉,探寻这家从高校实验室走出的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行业引领。
从实验室到行业领军:技术创新的蝶变之路
2010年,公司依托东莞松山湖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成立,最初以探索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为主要方向。"前面三到五年我们一直在寻找最适合市场的技术方向,"王瑜辉回忆道,"直到我们锁定工业RFID传感器,才真正找到了突破口。"彼时,国内工业级RFID传感器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广东思谷通过技术攻坚,于2022年跃居国内行业首位,出货量与销售额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成为该领域国产替代的标杆企业。
工业RFID传感器作为制造业的"电子身份证",通过无线电波实现非接触式数据采集,在汽车、电池、光伏等自动化生产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传统视觉识别相比,其优势在“黑灯工厂”等极端环境中尤为显著——无需可见光即可稳定工作,解决了工业现场电磁干扰、嘈杂环境等难题。“我们的产品在工厂现场经历了从被客户质疑到认可的过程,攻克了教科书未提及的技术瓶颈,如今在可靠性上远超进口品牌。”王瑜辉表示,"全球制造业的重心在中国,我们的目标就是做中国制造业最可靠的感知技术供应商。"
技术领先的背后是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日夜。王瑜辉特别提到,工厂环境中的电磁干扰、设备噪音等实际问题,是实验室里无法模拟的挑战。"这些都是在实际应用中才会遇到的'真问题',我们通过持续创新都一一攻克了,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柔性电子技术:重新定义传感器边界
如果说工业RFID是广东思谷的立足之本,那么柔性电子技术则是其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2018年,公司开始布局柔性电子制造技术研发,承担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2023年,相关产品正式推向市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前列。
"传统传感器受限于刚性材料,在很多场景下难以完美适配,"王瑜辉解释道,"而柔性传感器可以像创可贴一样贴合各种复杂表面。"他展示了这项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在机器人领域,其柔性触觉传感器已应用于多家企业的机器人机械臂,通过感知抓取力度实现对易碎物品的精准操作,同时解决人机协同作业的安全隐患;汽车行业中,在智能座椅中嵌入公司柔性传感器,可实时感知乘客体型并自动调节支撑结构,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体验;电池安全领域,公司开发的薄膜传感器可植入电池内部监测环境变化,同时探索焊接质量在线检测方案,突破传统离线检测的效率瓶颈。医疗健康场景中,公司与有关企业合作开发健康监测系统,通过非接触式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心率、呼吸等指标,相比传统可穿戴设备,“无感监测”方式大幅提升用户体验,目前该技术正处于临床测试与迭代阶段。
深耕制造业:做智能转型的赋能者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传感器作为"感知层"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广东思谷重点布局汽车、新能源、光伏等高端制造领域,提供从RFID到柔性传感器的完整解决方案。王瑜辉展望道,"从工业设备到消费产品,从生产制造到日常生活,感知技术的边界在不断拓展。"
目前,公司传统业务(RFID等)占比60%-70%,柔性电子等新兴业务占比30%-40%,但增长迅猛。“预计明年新兴业务产值将超过传统业务,每年为公司带来2-3亿元产值。”王瑜辉透露。
创新驱动未来:科研初心与产业价值的双向奔赴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我们的起点,创新是企业利润的核心来源。”广东思谷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发展引擎,"我们经常被模仿,但关键技术的积累需要时间,"王瑜辉说,"真正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对于上市,公司持理性态度:“上市是成功的外部认可,而非刻意追求的目标,我们更关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
从工业现场的RFID“电子身份证”到柔性触觉的“智能皮肤”,广东思谷的技术创新已服务于70%以上的中国制造业工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质变。正如公司“凝聚物联智慧,成就智能制造”的理念,其以传感器技术为支点,正在书写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创新答卷。
撰文:黎静茹 吴擒虎
设计:钟雨晴
统筹:吴擒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