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期卧床、脑损伤昏迷或是饱受重症胰腺炎折磨的患者来说,如何安全地获取营养常常是治疗路上的一道难关。传统的胃管喂养容易引发反流、误吸,甚至导致致命的吸入性肺炎。南方+汕头医疗频道从汕头市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了解到,该院重症医学科(ICU)率先在区域二级医疗机构中开展了“床边可视化鼻空肠管置管”技术,为危重患者开辟一条更安全、更有效的营养补给线。
营养补给让患者迎来“新生”
70岁的纪先生因脑出血手术后陷入昏迷,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更糟糕的是,他出现胃排空障碍,通俗的理解是胃几乎“瘫痪”了,喂进胃里的营养液,动不动就反流上来,极易呛入肺部,反复加重病情。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ICU谢岳丰主任团队经过综合评估后,决定为他实施一项新技术——床边可视化鼻空肠管置入术。一根细管在医生精准引导下,绕过“罢工”的胃,直接将营养液送达小肠深处。置管当天,纪先生就顺利开始了肠内营养支持,避开了反流误吸的风险。
另一位患者是40岁的田先生,他因急性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住进了ICU。胰腺需要“休息”,早期的治疗需要禁食、胃肠减压,但彼时田先生的身体“嗷嗷待哺”,亟须肠内营养治疗改善营养状况,调节免疫功能。同样通过这项技术,营养管被精准放置到空肠,营养液“绕道”胃部直接进入小肠,既满足了田先生急迫的营养需求,又避免了对脆弱胰腺的刺激。
在及时的营养支持下,这两名患者身体恢复状况乐观,在ICU病房内病情得到快速好转。
长“眼睛”的营养管实现床边精准导航
这项技术强在哪里?谢岳丰解释,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是给放置营养管的过程装上了“眼睛”。他介绍,传统的鼻空肠管放置属于盲插,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手感,成功率不高,过程也较痛苦;如果将患者转移到胃镜室开展插管,转运过程又无法进行精密的监护治疗。这项可视化技术是在特制的鼻空肠管内放置一根极细的光纤探头,操作时,医生通过连接的显示屏,能实时、清晰地看到管子经过食道、贲门、胃腔、幽门,最终到达十二指肠甚至空肠的全过程。
“这就好比开车有了导航,能清楚地知道路况,避开障碍,直达目的地。”谢岳丰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与需要将危重病人转运到胃镜室、动用大型胃镜设备进行置管的方式相比,这种床边可视化技术优势显著:无需转运危重病人,在ICU病床旁就能操作,大大降低了转运风险; 医生看着屏幕操作,成功率高,置管时间短,避免了反复尝试的痛苦;置管位置通过图像直接确认,无需再拍X光片,置管后马上就能开始输注营养液,不耽误治疗等。
基层医院怎样落地前沿技术
谢岳丰坦言,床边可视化鼻空肠管置管技术在三甲综合医院并非新鲜事物,但在ICU重症监护病房中鲜少开展。这是因为,开展该项技术需要高年资的消化内镜操作资质,而一般的ICU重症监护病房并不配备高年资消化内科医师,往往会将病人转运到胃镜室等其他专科病区,这又面临着前面提到的重症病人转运的风险。
作为一家新近才晋级为二甲综合医院的区属医疗机构,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凭什么能做到呢?
谢岳丰介绍,医院ICU科室医生团队由来自三甲综合医院ICU骨干医生组成,同时聘请了三甲综合医院ICU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而胃肠镜技术又是该院连年来重点打造的品牌服务。此次开展该项新技术的,正是拥有10年的消化内镜操作经验和资质的ICU技术负责人陈鎏主治医师。目前,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ICU已形成了由具有消化内镜临床经验的ICU医生主导、直接在床边开展的可视化便捷置管成熟技术,先后成功应用该技术为8位患者解决了营养难题。
“对于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是治疗的基石。”谢岳丰指出,可视化鼻空肠管技术让医生能在床边安全、快速地为这些高危、胃内喂养困难的患者建立一条“生命补给线”。他表示,在国家大力加强区级医院重症救治能力建设的背景下,床边可视化鼻空肠管置管技术的成功开展,体现了该院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精准服务区域患者需求。这项技术将帮助长期卧床或意识障碍患者(如脑出血、脑梗后遗症)、胃动力障碍或胃瘫患者,以及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更好地对抗疾病,促进康复。
南方+记者 彭深
通讯员 陈鎏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