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空要车位,长安厦岗社区“超级停车楼”托起民生便捷圈

作者 何明强 2025-07-10 18:42

在东莞市长安镇厦岗社区,新近矗立起的海螺高层停车楼如同一个巨大的立体魔方。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已有车辆鱼贯驶入这栋十层高的现代建筑——这不仅是一座混凝土构筑物,更是社区向“一位难求”的停车困局递交的解题答卷。

回溯至2017年,厦岗社区车辆保有量突破2万辆,户外停车需求过万,而公共停车位仅约千余个,供需失衡触目惊心。

海螺高层停车楼。

海螺高层停车楼。

车辆如无巢之鸟在街巷乱停乱放,居民怨声载道。从2017年调研中“两万辆车抢千余位”的现实,到如今新增近万个车位的从容布局,长安镇在厦岗社区从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从空间重构到系统治理层面发力,力争破解“停车难”顽疾。

“一位难求”令居民怨声载道

回溯2017年,一组冰冷的数据揭示了触目惊心的供需断裂:辖区内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万辆,户外停车需求超过1万辆,而公共停车位仅约千余个, “车位争夺战”早已渗透进居民的日常肌理。

“回家本该放松,却常常在找车位中耗尽耐心。”在厦岗工作多年的洪先生说,每天回家就是一场未知的“抢位”冒险,为了停车,常常需要开着车在住的周围道路一圈圈地“巡游”,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只为寻找一个勉强能塞进爱车的空隙。

这种因基本停车需求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焦虑与时间损耗,成为许多居民的生活常态。

供需的极端不平衡,必然催生乱停乱放。狭窄的小巷被车辆塞满,人行道、绿化带甚至消防通道都成了无奈的“停车场”。

居民麦先生对此深恶痛绝:“别说消防车、救护车了,有时候骑行电动车都难通行。晚上回家不小心就可能剐蹭到乱停的车辆。”车辆如无巢之鸟在街巷间“见缝插针”,不仅阻塞了“生命通道”,也常常引发邻里摩擦、车辆剐蹭纠纷,居民怨声载道。

“停车难”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居民个体的困扰。福源商业广场、福海路商业街等商业街区以及知荣·天工智谷、环球石材等工业园区均受到影响。

海螺高层停车楼内部。

海螺高层停车楼内部。

厦岗社区遭遇的困境,绝非孤例。厦岗社区的“停车难”,是长安镇乃至珠三角经济活跃城镇在快速城市化、机动化浪潮下的一个典型缩影。

“道路上停满了车辆,导致通行困难,本来六车道设计,被车辆停了4到5条车道,实际只能一到两车道才能通行,出行都得小心翼翼。”一位在长安居住多年的陈先生说,乱停放的车辆严重影响了当地居住的舒适度,因此解决“停车乱象”顽疾,就成为一项刻不容缓、关乎民心所向和城市未来的重大民生工程。

向天借位增加容量

面对“停车难”这一城市顽疾,当平面土地资源几近枯竭,厦岗社区的破局之路,厦岗社区将目光投向了立体维度,向天空要空间。

厦岗社区投资超亿元,启动建设海螺停车楼项目。历经数年建设,最终矗立起一座总建筑面积达5.2万平方米、拥有地上10层地下2层、总停车位约1190个的现代化立体停车设施。

这相当于在原有地块上“无中生有”地创造了十倍于平面的停车容量,堪称“村级停车场天花板”,彻底打破了传统地面停车场在土地瓶颈面前的无力感。

海螺停车楼从诞生之初,就被深深烙印上“公益性民生项目”的标签。这一点,在运营策略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期一个月的试运营期间,全面开放1至7层供居民免费停放,仅对使用充电桩的车辆收取必要的充电费用。即使8月1日正式运营后,其收费模式也恪守便民性原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的便民性不仅体现在收费策略上,更融入设计细节。地上每层均配置了男女卫生间及残疾人卫生间,充分考虑到了长时间停车或等候车主的实际需求,提升了使用体验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海螺停车楼的成功落地,是厦岗社区在土地资源紧约束条件下,以创新思维激活存量空间、以公益初心锚定发展方向的生动实践。它证明,解决“停车难”,不仅需要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更需要坚定服务民生的立场。

除该项目外,厦岗社区通过充分利用闲置地、边角地等资源,还建成了旧村停车场、大围高层停车库等7个多类型停车设施 ,新增停车位5470个。

后续,厦岗社区将继续规划环球高层停车场、福安停车场、河边停车场、新华(隆盛)停车场等,进一步增加3000余个停车位,不断扩大供给,积极回应民生诉求,让辖区居民在一公里范围内基本能实现方便停车。

南方快评

以创新思维激活沉睡资源解决“民生痛点”

快速发展的城镇在有限空间资源约束下,面对机动化浪潮汹涌而至时,“停车难”成为城市治理需要面对的顽疾之一。在新晋“千亿镇”长安,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当前,“无序”的停车秩序已经严重影响当地人生活,便捷生活因“停车难”而破坏,当有序环境被“乱停放”撕扯,许多市民通过各类渠道呼吁,希望镇内出台强力措施规范乱停车行为。

然而在快速机动化浪潮下,长安空间资源被急剧压缩,车多位少让城市“血脉”因停车问题梗阻而滞涩。

此时,海螺停车楼的灯光在暮色中渐次亮起,如同镶嵌在厦岗社区版图上的一颗璀璨魔方,不仅照亮了居民的归家之路,更映照出破解“停车难”的新路径。

长安厦岗的实践表明,破解“停车难”困局的关键密码:敢于向立体空间要效益,以高层智慧突破土地瓶颈。

从昔日“废弃车坟场”蝶变为今日的“立体民生工程”,从两万辆车争抢千余车位的窒息到近万车位从容布局的舒展,厦岗社区的变革证明,城镇空间困局的解锁之钥,在于以创新思维激活沉睡资源,以系统观念构建韧性支撑。

厦岗的“立体魔方”已然转动,其将为长安解决“停车难”提供可借鉴经验,长安镇直面民生需求,加以推广,鼓励当地更多社区聚力解决“停车难”这一城市痼疾,共铸“千亿镇”车畅其流、人享其便的和谐图景。

南方+记者 何明强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