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厂拿走1个亿,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南方+  2025-07-03 18:42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在刚刚过去的6月,反腐风暴席卷互联网大厂。

饿了么原CEO、唯品会原副总裁、字节跳动Seed大语言模型原负责人相继落马,坊间哗然。

进入7月,“风”继续吹。

知名游戏公司完美世界发现旗下多个核心工作室存在严重违纪行为。

就在昨天,B站原游戏合作部总经理张某敏因涉嫌严重职务犯罪被依法逮捕。

此前,阿里、腾讯、美团、京东等企业纷纷举起内部反腐大旗。“如果公司怀疑你贪了10万元,就算花1000万元调查取证,也要把你给查出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在内部培训会上放出“狠话”。

00:26

B站原游戏合作部总经理张某敏因涉嫌严重职务犯罪被依法逮捕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涉互联网企业内部人员贪腐犯罪案件呈回涨态势。其中,互联网“大厂”内部人员贪腐犯罪案件数占比达到73.23%。

从曾经的家丑不外扬到如今的“自曝”“零容忍”,互联网大厂不约而同地,就“反贪腐”对齐了颗粒度。

一个亿,唾手可得?

你能想象,一个电商平台的基层运营人员,在短短一年的时间,收受贿赂上亿元吗?

情况属实,触目惊心。

据杭州警方通报的一起阿里内部贪腐案件:涉案嫌疑人王某在短短一年间,竟非法收受商家贿赂高达9200余万元。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王某在阿里并非身居要职,日常工作只负责家具类官方旗舰店入驻审批的初步筛选。

然而,就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权力,却被王某做成了一门上亿的“生意”。

据了解,王某拉拢亲朋好友,组建起一支庞大的“中介”与“商家”网络,他们四处搜寻有入驻需求的家具类商家,将手中的审批权公然标价,每一家店铺的入驻都要收取高达15万至20万元的“费用”。

王某不是个例。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发布的《反商业腐败检察工作白皮书(2020—2024)》。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发布的《反商业腐败检察工作白皮书(2020—2024)》。

今年5月,北京海淀法院公布一批互联网企业内部人员利用平台“软权力”实施贪腐的典型案例。

某短视频平台基层运营人员郭某,职务不高,却手握平台账号的“生杀”大权。一年多时间里,他向4名主播违规提供快速解封、加“白名单”等帮助,作为交易,累计收受主播行贿300万元。

滴滴公司高级技术总监于某,在收受一家供应商797万元现金后,在北京西城区花750万元买了一套房,也把自己送进了牢房。

事实上,针对此类案件,不少大厂开始了“集体反思”:

马化腾直言“腾讯内部贪腐触目惊心。”

刘强东痛斥“京东中高层拿PPT骗自己。”

李彦宏指出“马化腾说的问题,百度也都有。”

小小职员,大有可贪。问题从何而来?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香港凌永山律师行注册海外律师万珏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联网公司贪腐频发,和行业特性驱动有密切关系。

“互联网行业高速增长、快速扩张,涉及庞大资金流、复杂供应链和多方利益(如广告、采购、物流等)。这为员工在关键岗位谋取私利提供了机会。”万珏说。

早期,大厂在迅速扩张时并不会太多关注腐败问题,而是集中力量做研发、推广等核心工作,可视为“野蛮生长”的“猥琐发育期”。

然而,企业的长远发展要在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外部的扩张需要后方稳定。因此,内部逐渐显现的贪腐行为,必须得到重视。

如今,我们多少能感觉到,似乎自去年以来,大厂的反腐力度明显有所提高:

阿里有“廉正合规部”,腾讯有“反舞弊调查部”,字节有“企业纪律与职业道德委员会”,美团有“重案六组”,滴滴有“清风”(不是纸巾,但最好跟纸一样白)……

大厂“锦衣卫”走马上任、雷厉风行,反腐风暴也在席卷整个互联网圈。

挖蛀虫,民企杜渐

如果说普通员工将审批权变现,是互联网大厂腐败的缩影。

那么,互联网大厂“清理门户”,也是民营企业高压反腐的缩影。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最高检工作报告明确提到“2024年,检察机关依法惩治民营企业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腐败犯罪,起诉3298人”。

民营企业工作人员腐败犯罪行为表现形式多样:

在电缆厂生产线上,作为核心生产原料的铜,其在上海期货价格的每一次跳动,都会成为企业某些员工和供应商“吃差价”的“财务密码”。

在不起眼的废料回收环节,同一批废料在“轻盈秤”和“重秤”之间来回切换,就能凭空多出3%至5%的利润。

甚至连大家觉得相对透明的食品、餐饮行业都有不少腐败现象,例如:

文和友的员工偷卖公司百万元小龙虾用来还自己的个人债务;喜茶外卖配送人员与茶饮门店经理勾结,利用公司补送单结算漏洞套取快递配送费13万元;三只松鼠的员工将公司69万元的废纸箱占为己有等等……

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的危害有多大?

最直接的是经济损失。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因内部腐败造成的损失平均占到年营业额的3%-5%。

此外,职务行为引发的腐败犹如“蛀虫”,不仅侵蚀企业生命力,制约企业发展壮大,严重者还将影响行业生态,扰乱甚至破坏市场秩序。

现在民营企业反腐力度加大,原因也颇为现实。

一方面,随着规模扩大,企业更加重视成本控制,对内部腐败的容忍度降低。

另一方面,企业反腐确实有了新武器。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交易;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资金流向的全程可追溯;还有人脸识别、电子签章等技术,都在提高腐败行为的难度。这些技术进步,让“伸手必被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就要重视民营企业的廉洁度,要为民营企业反腐补上法制短板。

今年5月,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出台。不仅关注了公平竞争、投资融资等民营企业关注的重点,也关注了多发易发的内部腐败问题。

民企治腐有法可依,就该下“壮士断腕”之决心,将“害群之马”绳之以法。

新动向!国企紧盯“逃逸式辞职”

反腐风暴席卷的不止民企,国企反腐也有了新的风向标。

6月3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关注多地紧盯国企领域“逃逸式辞职”,提出织密织牢制度防护网。

国企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却也因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可能成为腐败“温床”。

比如,中国建设银行原总经理黄曦,就是银企“旋转门”式腐败的典型。

其在职时“提前筑巢”为信贷客户企业谋取利益,离职后“权力变现”在信贷客户企业领取高额“安家费”和薪酬,构成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

又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吉林省分行原副行长郑鹏,“逃逸式辞职”违规到贷款客户任职取酬。

再如,曾掌管千亿国资的“能吏”,首创集团原董事长李爱庆,用4年时间将国有资产变成家族提款机:规避招投标致国资流失9.3亿元,构建亲属白手套网络受贿超2亿元,最终却沦为反腐铁拳下的典型教材。

……

中纪委最新部署要求明确,国企系统反腐利剑高悬:

一是聚焦金融、国企、能源、医药、基建工程、烟草、高校、体育八大关键领域,以“行业翻新”式治理取代“个案清除”,用“系统战”破解“塌方式腐败”;

二是国企领导需报备亲属经商情况,严禁“裙带关系”介入采购、工程投标等关键环节;

三是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规的企业和个人公开曝光等,强有力地释放出“国企不是法外之地”的明确信号。

总而言之,反腐没有休止符,廉洁才是通行证。

听句劝吧: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综合来源: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每日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盐财经

撰文:话题研究员 古嘉莹 叶丹

策划:何勇荣 麦小华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居伟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