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6月,《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试行)》出台五周年,深圳电动自行车管理却远未达到市民期待。
今年来,深圳在全市范围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常态化整治行动,重点整治电动车走机动车道、乱停放、闯红灯、逆行等违法行为,整治至今效果如何?
近日,南方日报、南方+围绕电动自行车乱象,组织记者深入各区开展回访,回看整治成效,探寻治理新招。现推出“电鸡围城”深调研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数据显示,深圳宝安辖区内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180万辆,地铁口 “电鸡” 围城、非法营运等交通乱象长期困扰市民出行。连日来,宝安交警与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在物理隔离、开通接驳微巴等措施基础上,更创新发动新就业群体成为 “治理合伙人”,通过 “积分蜂巢” 项目、违法行为通报机制等,探索构建长效管理体系。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坪洲、灵芝、翻身、固戍等地铁站口发现,尽管U型护栏、停车区域划定等举措改善了部分通行环境,但早晚高峰时段仍存在车辆挤占通道、违规行驶等现象。
作为宝安西乡片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坪洲地铁站日均人流量超10万人次,大量通勤者选择电动自行车作为短途接驳工具。早晚通勤高峰时段,汹涌的人流与车流持续向该站汇集。
傍晚6时30分,记者在坪洲地铁站A出入口发现,下班人潮涌出站口后,即面临人行道两侧电动自行车的围堵,通道最窄的地方只能单人侧身通过。
推着婴儿车的市民张小姐缓慢挪动:“每次出站都提心吊胆,生怕孩子被碰撞。”
毗邻的新湖路与海城路的交叉口,部分电动自行车存在侵占机动车道、挤占斑马线等行为。更有甚者,在绿灯尚未亮起时,便加速前进,随意穿插、变道、掉头。
面对巨大的通行压力,街道在坪洲地铁站B出入口设置了U型护栏,有效阻挡了电动自行车直接涌入进出站口,试图进入的车辆多在护栏前调头离开。
“以前两侧常常被非机动车堵住,行人、自行车、电动车混杂通行,碰撞事故并不少见。”交通协管员黄阿姨说道,U型护栏设置后,市民进出站更加方便快捷了。
然而,新设的U型护栏也衍生出了新问题。记者注意到,使用轮椅的市民因通道受阻,需绕行至其他入口。
此外,周边商户也受到了影响。坪洲站B出入口旁的商铺密密麻麻摆放了不少电动自行车。商铺员工反映道:“地铁站出入口不让停车,市民就近停在了我们店门口。顾客进出困难,生意受到影响。”
“摩的”司机伤人事件后,宝安区交警大队增派警力,强化了对非法营运“摩的”的打击力度。市民反映“摩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并未根除。
市民何先生投诉称:“摩的司机经常堵在人行道和地铁口,导致拥堵加剧。他们也经常闯红灯、逆行,路人的安全没有保障。”
记者在现场看到,坪洲站B出入口的马路边,仍有四五辆“摩的”伺机停靠,司机目光逡巡,搜寻潜在乘客。A出入口情况更加突出,“摩的”直接停在非机动车道,部分车身甚至挤占机动车道边缘。
“他们就像在打游击,管得严就躲起来,感觉风声没那么紧了就又回来了。”交通协管员黄阿姨无奈地说道。
在灵芝、翻身、固戍等地铁站,记者观察到了与坪洲站类似的情况。尽管通过划定停车区域、增设隔离护栏等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通行环境。但“摩的”非法营运、高峰期严重拥堵、路口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宝安在物理隔离的基础上,正在构建地铁公交接驳微枢纽,通过开通接驳线路,力求实现公交地铁无缝衔接,引导市民优先选择公交出行,减少搭乘电动自行车。
例如,西乡街道联合深圳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在固戍与坪洲地铁站开通了社区微巴线路,旨在疏解地铁站非机动车的管理压力。
市民李女士每天都从坪洲地铁站乘坐“摩的”回家,她说道:“从地铁站走回家要20多分钟,坐‘摩的’只要几分钟。虽然知道不安全,但实在是太方便。”现在,她坐上社区微巴,只要几分钟就可以从地铁口回到家。
此外,宝安正在着力激活人的治理力量。西乡街道永丰社区推出了“积分蜂巢”项目,推广网红骑手“达人带新人”模式,带动百余名新就业群体成为电动自行车“治理合伙人”。他们不仅自觉规范自身停车,还在高峰时段协助引导秩序、举报违规行为。
西乡交警中队中队长李谦介绍,已经和外卖、快递行业企业建立了违法行为通报机制,对多次违法的从业人员依法处罚并通报所属企业,形成内部管理与外部执法的监管合力。
当前,治理的效果正在显现,地铁站口通行环境有所优化。然而,面对辖区180万辆庞大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如何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彻底解决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及“摩的”非法营运问题,仍需宝安相关部门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撰文:邓子良 丰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