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创新是地方发展的‘必答题’,不要考虑‘答不答’,而是要思考‘怎么样才能答得好’。”
6月25日,佛山市高明区召开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会议解读三份方案,剑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三大领域,部署三年行动,吹响科技创新攻坚号角。
高明区委书记姜岳新表示,全区上下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意志、更加精准有力的举措,全力抓好高明科技创新工作,切实把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会议现场。程俊飞 摄
会议现场。程俊飞 摄
破局之问
制造业强区为何亟须“科技突围”
站在珠江西岸门户枢纽的坐标系上审视,高明发展呈现“冰火两重天”的鲜明对比:一边是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百强区的制造业家底,金属加工、石化塑料等传统产业撑起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八成江山;另一边却是创新驱动明显不足、科技含量不高。
高明传统产业主要是中间品企业,总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大多数企业以生产基地为主,销售、研发“两头在外”;海天味业、溢达纺织、中油高富等龙头企业创新能力虽强,却尚未形成创新辐射效应;创新型企业数量不多,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
而且,高明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科创平台不足、创新人才不多、创新生态不优情况。
随着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即将动工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实施、佛山“西进计划”深入实施等三大机遇全面落地,高明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岸的重要门户枢纽,高明正在打造一个立体、高效、便捷的水陆空铁综合交通网络。可以说,未来,坐拥“水陆空铁”立体交通枢纽的高明,区位优势将十分明显。
站在未来看当下,要想不让区位优势终变成“过路财神”,如今在三大机遇全面落地的关键时期,高明急需补科技创新短板,提升产业形态,构建创新生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未来区位优势更突出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此外,高明发展空间广阔、营商环境优越,土地、能耗、用工、生活等成本在大湾区具有比较优势。在此背景下,高明选择以科技创新重构发展逻辑,恰逢其时。
突围之路
以系统思维重构创新生态
直面“创新基础薄弱、人才储备不足、生态体系缺失”三重桎梏,高明立足自身实际,推出三份三年行动方案,以系统思维重构创新生态:
实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年行动,构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新生态,走出一条以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融合发展之路;
实施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立足高明作为佛山市农业大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政策引导、创新驱动、产业协同等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质量筑基 知产赋能”助力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以质量管理提升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以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助推企业产品提质迭代,以标准化工作提高企业市场话语权,以知识产权赋能企业发展壮大,从而推动完善支持创新服务保障机制,助力科技生态提升。
三份行动方案以三年为期,都明确了具体目标,并明晰了主要任务,以具体的部署呈现攻坚决心。
例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形成一批创新平台、集聚一批创新成果、建设科技金融生态”四大总体目标,其中明确,力争到2027年,高明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要突破500家,科创型中小企业要达到800家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要达2.8%;要建设10个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要达到65%,累计引进5个创新团队,累计落地转化高价值科技成果8个以上,发明专利密度突破80件/万人,知识产权转化效益提升30%;打造1亿元科技创投基金。
现场举行了各镇(街) 、 西江产业新城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授旗仪式。程俊飞 摄
现场举行了各镇(街) 、 西江产业新城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授旗仪式。程俊飞 摄
决胜之策
在三大战场下功夫
创新没有捷径,必须坚持聚焦重点、攻坚突破。姜岳新表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聚焦三大战场下功夫,加快构建具有高明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第一战场是政府与市场“双向奔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政府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创新发展滞后的地区,更加需要强化“有为”政府作用。高明提出,要在推动政府企业协同发力上下功夫。
具体而言,高明将加快构建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增量提质,逐步构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力争到2027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0家,科创型中小企业达到800家以上;主动发力引导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快锻造一批“撒手锏”技术;牵线搭桥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二战场是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姜岳新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高明没有大院大所,搞源头创新不现实,关键还是要在产业创新上下功夫、求突破。对此,高明将以科创平台加速成果转化,以龙头引领制造业转型,以特色发展壮大科技农业。
第三战场是生态与要素“全链激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明提出,要在构建提升创新生态上下功夫,强化人才支撑,积极探索短期兼职、顾问指导、项目合作等柔性引才用才方式;强化金融服务,筹备科技创新基金,成立20支以上科技金融顾问团队,“一企一策”制定金融服务方案,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夯实算力基建,以润泽项目为牵引,大力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落户,加快抢占算力新高地;强化知识产权赋能,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快培育高质量发明专利,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全链条,围绕知识产权布局、风险预警、维权援助、专利预审等靠前服务,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撰文:朱苏娇 明宣 陆红玉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