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区政府部门官网更新了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及报表,南方+据此整合多年数据,推出深“财”有道2025系列解读报道,对深圳各区财政自给能力的重要指标——财政自给率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财政自给率这一衡量地方“造血能力”的核心指标呈现显著分化——南山区以87.7%的自给率处于较高水平,而深汕特别合作区仍不足30%。从全国来看,深圳以83.26%的市级自给率位列城市榜第9,仅次于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强市。
全国财政自给率前十城市广东占四
财政自给率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值,能较好地评价地方财政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财政自给率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财政“造血能力”越强,对中央财政转移性支付的依赖程度越低;反之,则说明地方财政“造血能力”较弱,对中央财政转移性支付的依赖程度较高。
全国来看,南方+根据choice金融终端统计92个地级市以上城市分析发现,2024年度财政自给率最高的为杭州(98.13%),其后依次是苏州(94.50%)、南京(93.59%)、无锡(90.20%),长三角城市包揽前四。其后是厦门(88.10%)、东莞(86.50%)、上海(84.80%)、佛山(83.38%)、深圳(83.26%)、中山(81.05%)。深圳位列第9,广东有4个城市入选,成为上榜城市最多的省份。此外,北京(75.90%)、广州市(70.38%)分别列第16、第22。
全国22个城市财政自给率排名
全国22个城市财政自给率排名
与全国其他区县相比,深圳财政状况有其独特性。在全国范围内,部分经济发达区县财政自给率较高,如一些东部沿海经济强区,凭借成熟产业体系和强大经济实力,财政自给率可达70%-80%,但也有不少区县因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等,财政自给率处于较低水平,甚至低于30%。
而深圳在整体财政表现上较为突出,统计发现,2018年-2022年期间,市本级财政自给率均超过100%,近两年有所下降,2023-2024年,不低于98%,这显示出深圳市本级财政“造血能力”强劲。
11区财政自给率中位数5年飙升64%
2018-2024年期间,深圳11区(9个行政区,及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财政自给率严重不均衡,有的“富可敌省”,有的仍靠“输血”。
这主要是因为各区经济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差异较大。南山、宝安等强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较好,税收占比高,而深汕、大鹏等区财政自给率则处于较低水平。
2024年,财政自给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南山区、福田区、龙岗区、罗湖区、大鹏新区、宝安区、盐田区、光明区、龙华区、坪山区、深汕特别合作区。
其中,南山区2024年财政自给率居首,达87.7%,意味着每100元支出中87.7元来自本地收入,远超龙岗、福田的60%-80%区间。南山区核心优势在于税收结构,其金融业、科技产业贡献高比例优质税源。
深圳11区财政自给率排名
深圳11区财政自给率排名
2019-2025年深圳11区财政自给率中位数
2019-2025年深圳11区财政自给率中位数
财政自给率处于中游的是罗湖、宝安、盐田。偏低的是坪山、大鹏、龙华、光明、深汕,均为经济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尤其是深汕,2024年的财政自给率不足30%,仍需依赖上级财政“输血”。尽管2024年其GDP猛增74.2%,但基建投入大、产业培育期长,短期内财政自给能力较弱。
长远来看,2018-2024年,深圳11区财政自给率中位数呈上升态势,从47.4%提升到77.9%,增幅达64%,展现各区整体“造血”能力提升。
典型如深汕特别合作区,2019年自给率近乎为0,2024年已达23.9%;南山区则从2019年的86.2%增至2024年的87.7%,持续巩固领先优势。
展望未来,2025年预算草案数据显示,除罗湖的财政自给率微降0.2%外,其余10区均或有提升,若落实到位,将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
多年来,罗湖区自给率在40%-75%间震荡,主因外向型服务业受经济周期影响明显,如外贸、零售等行业税收波动性较强。
(注意:2023年及之前数据为决算数,2024年为预算执行数,2025年为预算安排数)
撰文/制图:南方+记者 李荣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