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快评丨上半年500多万人次在河源玩了什么?

作者 魏金锋 2025-07-24 11:12

今年以来,河源文旅市场持续火热态势。

据统计,1—6月,河源全市接待旅游人数507.71万人次,同比增长14.46%,实现旅游总收入54.88亿元,同比增长15.59%

这份“期中答卷”背后,折射出哪些值得关注的文旅发展新趋势?

观察河源文旅市场上半年运行轨迹,可以看到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首先是空间布局的持续优化。乘着万绿湖景区创5A成功的东风,今年上半年,龙川嶅山溪谷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11个重点文旅项目签约,涵盖农文旅融合、酒店民宿、康养度假、婚庆度假、研学基地等板块,共同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其次是新业态涌现之后的不断深化。“江湖渔火 太平夜市”带动的夜间经济、非遗工坊的文化体验、“乐游河源”小程序的智慧服务,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供给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丰富了产品供给的层次感,更重塑了文旅产业的价值链。在这过程中,各业态间相互赋能,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就在近期发布的广东省乡村旅游消费热点榜单中,河源啸仙故里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香车峡谷帐篷营地等8个项目成功上榜。

再次是品牌效应更加凸显。今年“五一”假期,以万绿湖鱼鲜等为代表的特色餐饮成为消费热点。河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自己的特色路径:用“河源一桌菜”唤醒味蕾记忆,打造特色IP。在内容维度,挖掘客家饮食文化内涵,将东江盐焗鸡等客家美食赋予现代叙事;在体验维度,推出“美食工坊”“厨艺课堂”等互动项目;在传播维度,借助各大媒体平台实现裂变式传播。这种“文化赋能+体验升级+数字传播”的品牌打造模式,让河源文旅活力四射。

从以上三方面的变化不难看出,河源文旅持续升温在于把握住了文旅升级的深化、细化、赋能。一是从看风景到品生活的体验深化,二是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需求分化,三是从单次消费到持续互动的关系重构,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这种以体验增值、以个性赋能、以情感留客的特殊打法,正在为河源文旅锻造出独特的竞争优势。

下半场哨声已响,文旅“抢客”大战正酣。河源要在这场竞争中再抢先机,不妨继续打好“三张王牌”:以万绿湖为笔,绘就生态画卷;以湾区腹地为势,下好协同棋局;以客家古邑为魂,讲好文化故事。让上半年500万游客中的“过客”变“常客”,使每一次邂逅都成为双向奔赴——游客带走的不仅是湖光山色的定格,更是对“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文化共鸣与情感记忆。

南方+记者 魏金锋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