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东纵老交通员王森回忆惊险时刻:深夜赶路时遭遇大队鬼子

南方+  2025-07-23 06:00
01:22

执行任务时突遇鬼子部队 胆大心细转危为安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97岁的王森身体硬朗,再次唱响队歌时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1943年,15岁的他目睹日寇暴行后,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战,成为一名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战士。

交谈中,王森耳朵不太灵敏,但思维敏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当年参军做交通员、报务员的故事。对每次执行重要任务的地点、经历,老人都记得一清二楚。“不少战友都牺牲了,有些牺牲时才20多岁。”他一字一句地说道,“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啊!没有他们哪有今天,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牢记历史。”

王森回忆抗战峥嵘岁月

王森回忆抗战峥嵘岁月

 游击队伤病员在家中掩护 

受访时,王森胸前佩戴着一枚东江纵队成立五十周年(1943-1993)纪念章,这是他珍藏30余年的传家宝。鲜艳的红,耀眼的金,好似一簇簇火苗,跃动在这位迟暮老战士的胸口。

1928年,王森生于东莞厚街一个中医世家。那时,厚街商业发达,有“小澳门”之称,加之民风淳朴,崇学尚德,人才辈出。据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厚街参加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的有近400人,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

“1938年11月20日,日军占领莞城,东莞全面沦陷,厚街也驻有日伪军,但俗话说‘最危险的地方也最安全’,抗日游击队的电台、油印室、医务室等就设在厚街,还有多个地下交通站。”王森说。

追忆峥嵘岁月,王森多次提起二姐王雅宜。“她从小就胆大、泼辣,在莞城中学读书时常读进步书刊,后来到东莞各地宣传抗日活动,于193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人说,在二姐等人影响下,一颗救亡图存的种子,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据王森介绍,1938年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正式宣布成立,王雅宜毅然参军投入抗战队伍。1940年10月,东江纵队前身之一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曾生任大队长,王雅宜任部队的司务长。1941年10月底,曾生带领第三大队主力撤到阳台山白石龙村与王作尧部会合,王雅宜任司令部司务长。

“看到部队缺医少药,我二姐又是本地人,就晚上偷偷跑回厚街家中,找父亲要了些中草药,后来还把大姐西医诊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带回去,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王森回忆,陆续有抗日游击队的伤病员在家中秘密养伤,父亲的中医诊所逐渐成为东江纵队的秘密联络点。

“一次,需连夜把一位伤员经厚街中转,护送到其他地方,我想着熟门熟路,就主动提出做交通员。”王森说,虽然那时自己年纪尚小,却深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打击日寇,是为了保护老百姓。这份朴素的认知,成为他日后投身革命洪流的坚定思想根基。

 “年轻人要不怕苦,迎难而上” 

十几岁时,目睹日寇残杀同胞的暴行,激起了王森的满腔热血。“在厚街的公园,日本兵挖了一个坑,把一个年轻中国人埋在里面,只露出一个头。之后,日本兵挥刀砍下去,那个人当场就丧命了。”回忆到这里,老人不自觉地握紧拳头,眼神凌厉,话语有些哽咽。

1943年初,怀揣着对游击队员的敬佩和打鬼子的决心,王森在家乡加入了革命队伍。起初,他在部队油印室工作,经常通宵达旦排版、雕刻、印刷《前进报》,还要负责收发资料。后来,他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担任通信员,利用年纪小不易被察觉的优势,在游击队之间传送情报。

1943年12月2日,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为基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成立。此后,东江纵队率领当地人民开展抗日斗争,英勇杀敌,屡建奇功,成为坚持华南抗战的光辉旗帜。

艰苦的斗争中,王森曾不止一次遭遇“生死考验”。一天晚饭后,他和几个战友,以及一批刚从广州、香港等地赶来参加革命的大学生,结伴从东莞出发,前往惠州罗浮山。一行人在夜色掩护下赶路,接连穿过了几段危险的交通线。在凌晨三四点时,不远处突然传来很整齐的脚步声。见状,他们立马进入河上的一座桥洞下隐蔽起来。

“日本兵距离我们很近,可以清晰听到他们说话,我心里很担心,盘算着万一被日本兵发现后如何应对。”王森回忆道,一队日本兵在桥洞口停下来,还派人往里面侦查了一番,由于夜色正浓,没有发现情况后就离开了。等到日本兵走远,附近的交通员便以鸟叫声发出暗号,桥洞里的一行人迅速撤离,加快脚步赶路,终于在天亮前抵达了交通站。

“每一次穿越,都是在生死边缘擦肩而过。纵然情况危险,我们也没有半分退缩。”王森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虽然武器不如日伪军,但每个战士都十分英勇,加上有广大群众的支持,让敌人恨得牙痒痒却无可奈何。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王森,仍会不时走进学校、社区,向年轻一辈讲述亲身经历的抗战故事,激励后人铭记历史。

“安定的生活,是靠千千万万战士浴血奋战换来的,是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今天的年轻人,要不怕吃苦,迎难而上,只有国家更加富强了,才能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老人动情地说道。

01:41

97岁东纵老战士再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对话 | “老百姓的支持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南方+:您15岁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成为一名“娃娃兵”。入伍后有哪些感受?

王森:参加革命之前,我就知道抗日游击队中有“小鬼班”。在厚街,我亲眼见过“红小鬼”,听说他们年纪虽小,但打仗灵活,英勇不输老战士。那时我心想,自己也应当参加革命。

加入游击队后,感到条件很艰苦,肚子经常吃不饱,有几根青菜就是很高级的享受。记得一次副司令员王作尧生病了,身体很虚弱。卫生员给他准备了一份饭。当饭摆在王作尧面前,他连连摆手拒绝。后来,司务长把白米饭加水后调成稀饭,大家一起来吃。那时,战友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感情很深。几十年过去了,我十分怀念我的战友们。

队伍和老百姓,也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有些老百姓生活不宽裕,还送饭给我们吃。群众很爱护我们,把我们作为子弟兵,对待我们就像对待儿子一样。我们把周围群众,当成自己的父亲母亲。人民军队人民爱,老百姓的支持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几年间,我们这支部队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到一万多人。其间,遇到过很多困难,每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许多好同志在斗争中献出了生命。

南方+:今天,您对年轻一辈有什么期望和寄语吗?

王森:我从旧社会走到现在,看着祖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大飞跃,打心眼里高兴。如今的幸福生活,我感到很满足。

希望年轻人和当年的我们一样,在心里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好好学习,努力成才。孩子们面对困难,一定不能退缩,要敢于和困难作斗争,不要怕苦,不要怕累,长大后做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文字:南方+记者 龚春辉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剪辑:周鑫宇

通讯员:邱建庭 邱智斌 何飞彪

鸣谢:广东省委老干部局

编辑 高凯欣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