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大学生在潮州城乡“整活”了!

作者 刘梓薇;陈烨琳;陈柔燕;黄品;林楚楚 2025-07-24 22:46

盛夏的潮州,城乡涌动着青春的气息。

来自广东多所高校的“三下乡”队伍,在潮州大地上展现他们青春的活力和担当。他们打破传统,将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智慧和力量,让社区法律宣传“活”起来,让嵌瓷文化“动”起来,让科学梦想“亮”起来,让乡村美景“火”起来。青年学子们,正以积极向上的面貌为潮州城乡发展注入青春动力。

服务城乡

传统非遗“动”起来

“这些破碎的瓷片是如何重获新生,成为屋檐上的精美艺术品呢?”近日,一场“湘艺湘趣”嵌瓷文化体验活动在湘桥区凤新街道万绿社区举办。来自广东财经大学的“潮韵嵌行”实践团面向社区,通过知识科普、技艺展示和沉浸式体验相融合的方式,呈现潮州非遗的独特艺术魅力。

在这场非遗传承中,数字化技术成为了关键的助力。为了让嵌瓷文化以更沉浸的方式触达大众,团队设计了嵌瓷室内展馆与体验馆,让参观者漫步其间,让嵌瓷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他们还自主设计了嵌瓷互动体验小程序,将线上线下的文化传承场景紧密串联,并塑造IP形象,打造文化传播的 “萌系使者”,为嵌瓷文化传承注入全新活力。

另一场非遗传承教学同样在乡村开课。连日来,佛山大学法学院“法润凤城”实践队来到湘桥区春光小学,开展铁枝木偶戏非遗主题课程。课堂上,队员们通过短视频生动直观地展示铁枝木偶戏的精彩表演片段,并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一国家级非遗的历史起源、独特制作工艺与精巧表演技巧,让讲台下的孩子们近距离观察木偶的关节构造与动作配合,真切感受铁枝操控下“方寸舞台显百态”的艺术魅力。

创新课堂

科学梦想“亮”起来

7月14日,一场以“微光育芽”为主题的生物科普夏令营在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塘边华侨学校正式拉开帷幕。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光拓梦实践团走进乡村,为孩子们带来多元化的生物科普特色课程,帮助塘边学子开启科学探索的旅程,点亮了孩子们探索科学世界的梦想。

“植物为什么不会动?”从学习植物的生存法则,到认识各种各样的动物,再到挖掘生物特征以获得灵感,微光拓梦实践团成员以生动有趣的科普课堂,把抽象原理转化为直观体验,激发小朋友们的科学兴趣。

同时,实践团还为同学们带来动物主题讲座,让小朋友们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实践团还举办了有关自然奥秘的运动会,带领着小朋友们在户外游戏中领悟自然智慧,他们将生物知识和运动趣味巧妙结合,寓教于乐,把自然奥秘融入乡村课堂。

多元传播

乡村美景“火”起来

7月5日至7月12日,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柘香承韵—兴创”突击队来到潮州市饶平县柘林镇西澳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期间,团队走遍了柘林港、镇风塔、西澳岛、白鹭天堂、观海栈道等当地特色景点,把镜头对准了柘林镇独有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传统美食,还在柘林镇西澳村古树公园门口留下了富有趣味的精美墙绘。他们制作的相关文旅宣传片,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取得了良好反响,截至目前已获超过12万播放量。

画墙绘、拍摄宣传片、采集保存历史遗迹影像……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柘香承韵—兴创突击队在用自己的方式深挖当地文旅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兴创突击队队长王浩表示,虽然经历了暴雨暴晒,但是团队成员在这次实践中收获良多。兴创突击队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接下来,他们还将继续发掘乡村文旅资源,助力乡村美景更加“出圈”。

深入基层

法律宣传“活”起来

从7月9日以来,佛山大学法学院“法润凤城”实践队在潮州市湘桥区展开了一系列普法宣传活动。

在校园,他们为孩子们带来生动有趣的法律义教课堂,通过游戏、模拟法庭等方式,带着孩子们沉浸式体验法律对人的约束和对权益的保障,让孩子们懂得以法为盾保护自己。

在公园,实践队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普法摆摊”活动,以投壶赢文创、法律知识问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一改传统普法的“单向输出”,真正融入公民的生活中,让法律知识“走”出条文、“活”进生活,在参与活动的民众心中播下“知法、懂法、用法”的种子。

在养老院,实践队聚焦长者生活“痛点”,结合真实案例与生活场景,用“乡音俗语”解读法律条文,让法律条文深入人心。

数字赋能

红色基因“传”下去

7月13日至18日,广东工业大学“红数薪传”突击队来到潮安区江东镇下湖小学开展暑期支教活动。活动前期,突击队通过家访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红色教育情况,深感当地学生与家长对本土红色文化认知还有待提升。带着调研的思考和感悟,团队通过数字化探索为当地红色文化教育注入青春力量。

结合专业优势,他们打造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在“红色趣味数学”课上,巧妙设置破译密码、物资分配等真实革命历史场景,引导孩子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逻辑推理中感悟革命智慧;“数智星火”建模课则通过编写代码生成党史时间轴等互动方式,将编程思维与党史学习教育相融合,点燃孩子们对科技的兴趣。而在“红色手工小课堂”上,孩子们动手缝制红军帽、制作五谷爱国主题粘贴画、用黏土塑造红色建筑,将抽象的“红色记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作品,让爱国情怀在指尖流淌。

课堂之外,红色元素同样浸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队员和当地孩子们开展《祖国有我》手势舞教学、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寓教于乐的同时,红色精神也在活动中默默地传递。

文字:刘梓薇 陈烨琳 陈柔燕 黄品 林楚楚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余丹萍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