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村干部硬把我拉了出来
我这条老命就交代了”
7月23日
广东省阳春市三甲镇村民叶庚新
从安置点回到家中
望着自家坍塌的房屋对记者说
7月22日至23日
三甲镇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
24小时累计雨量逼近400毫米
远超历史同期水平
一场与暴雨山洪赛跑的转移紧张进行
最终
该镇300余名身处险境的村民成功脱险
无一人伤亡
耐心劝导群众转移
“我的房子住了几十年了都没事。这次下暴雨,房子应该也没问题,去安置点太折腾了。”7月22日,接到村干部王基彬打来的转移电话,独居在山脚的村民叶庚新不情愿地说。此前,他刚从安置点返回。强降雨发生后,通往安置点的近路已被暴涨的溪流阻断,绕行山路需要半个多小时。
“电话里说不通,我心里不踏实,必须上门。”当日,在电话里做不通叶庚新的工作,王基彬随即骑上摩托车驶向叶庚新家。
途中必经之路已被洪水淹没,他弃车徒步,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跋涉了近1小时,浑身湿透、沾满泥浆地出现在老人门前。面对固执的老人,王基彬展开“攻心战”,从渗水的危险讲到山洪的可怕。
同样的情况也在三甲镇京冲村上演。该村村民黎继开的老屋的墙体在连日雨水浸泡下已渗出明显水痕。
“看到渗水,我心里就咯噔一下。经验告诉我,这房子撑不住了,山体也极不稳。”京冲村党支部书记吴泽文说。
“雨太大了,真的不能再等了。房子重要还是命重要?”眼看危险迫在眉睫,王基彬近乎连说带拽,将老人“架”出家门,搀扶着老人赶往安置点。同一时间,吴泽文也成功劝离黎继开一家。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在三甲镇全面开展。
暴雨红色预警发布后,三甲镇党委政府闻“汛”即动,立即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阳春市挂点领导坐镇指挥、镇主要领导挂帅作战的防汛救灾指挥部高效运转,全体镇村干部取消休假,按照包片包村责任制,根据地质灾害防御“一张图”,精准锁定风险户,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危旧房屋、削坡建房风险点等重点区域展开地毯式排查。
“应转尽转不得留人、应转早转不得迟缓、强制转移不得犹豫”——“三不得”原则成为铁律。干部们挨家挨户敲门,通过短信、微信、广播、敲锣、上门通知等方式,将预警信息和避险指令送至每家每户。对于那些心存侥幸的村民,干部们耐心劝导,甚至“生拉硬拽”,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房屋在暴雨中轰然倒塌
7月23日清晨,持续10余小时的特大暴雨渐歇。叶庚新从安置点返回,眼前的景象让他后怕不已——老屋中间完全坍塌,屋顶荡然无存。前一天还觉得村干部“多事”的他,此刻心怀感激。黎继开家的老屋同样在暴雨中倒塌,幸好其提前转移,全家安然无恙。
同样惊险的一幕于7月23日3时在三圩村上演。村民陈达坤、陈达润兄弟家的后山发生严重山体滑坡。裹挟着巨石的泥石流如猛兽一般瞬间冲垮房门,灌入屋内,将一楼彻底掩埋。
万幸的是,三圩村党总支书记刘传真早已将该处锁定为极高风险点,不厌其烦地“连哄带劝”,最终将兄弟俩转移到了地势更高的安全处。泥石流发生时,人员早已转移。
“多亏把我们转移出来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劫后余生的陈达坤望着被泥石流掩埋的家园,紧握着刘传真的手哽咽难言。刘传真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下次转移时,别嫌我啰嗦,安全第一啊。”
精准预判源于三甲镇长期坚持的地质灾害防御“一张图”机制,依托这张“精准作战图”,镇村干部对辖区风险隐患点、重点人群情况早已烂熟于心。
预警信息直达基层末梢
从7月22日发布红色预警到23日凌晨发生险情,三甲镇镇村干部顶着狂风暴雨,蹚积水、爬陡坡、敲铜锣,安全转移危险区域群众300余人,实现“零伤亡”。
三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径告诉记者,这绝非偶然。一方面,得益于高效贯通的指挥体系。市镇两级领导靠前指挥,指挥部指令清晰,包片包村责任压实到人,确保响应迅速、执行有力。阳春市挂点领导多次坐镇镇应急指挥中心,市委组织部等部门紧急派员下沉支援,形成强大合力。同时,该镇依托地质灾害防御“一张图”精准作战,加密监测预警,实行每小时滚动会商和临灾叫应机制,并发挥网格联动优势,在各个风险点位布设“哨兵”,运用现代通信与传统手段,确保预警信息到户到人。
另一方面,坚决执行应转尽转。三甲镇坚持开放所有应急避难场所,对风险区域人员坚决执行“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强制转移”的铁令,杜绝任何侥幸。与此同时,前置力量物资。镇应急排、专职消防队等救援力量全员在岗待命,提前检查调试抢险物资装备,预先部署大型机械。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部门单位抢修力量在关键节点集结,为灾后迅速恢复“生命线”奠定基础。党员干部面对村民的不解甚至抵触情绪,用磨破嘴皮的耐心和关键时刻的担当,将“不死人”的底线牢牢守住。
7月23日,雨停了,阳光刺破乌云。坍塌房屋的废墟旁,多支抢险突击队紧张地开展排水清淤工作,大型机械轰鸣,作业人员挥汗如雨,防疫人员背着喷雾器进行消杀;交通运输部门优先抢通“生命通道”,电力企业人员开展电力设备抢修工作;在安置点,社区工作者安抚受灾群众,灾后重建工作紧锣密鼓推进。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