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手稿展,为中国当代文学留存珍贵档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
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至今仍保持着纸笔书写的习惯。出差或乘机时,他总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灵感。“和电脑打字不同,我感觉一笔一画的书写过程与创作者的心灵更合拍。”
近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持续升温,由《作品》杂志特别策划的“《作品》创刊70周年——大家手稿”展览(以下简称“手稿展”)同期在广东文学馆拉开帷幕。
据悉,本次手稿展展出《作品》杂志珍藏的陈忠实等35位著名作家的手稿。参展作家中有茅盾文学奖得主6人,鲁迅文学奖得主15人。谢有顺为本次展览题写展名,《作品》杂志社长、总编辑王十月撰写前言。
9月25日,在广东文学馆举办的《作品》杂志70周年庆生会上,谢有顺和王十月接受南方+记者采访,畅谈作家手稿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好作品是改出来的”
在展览现场,陈忠实《白鹿原》的手稿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谢有顺对此印象深刻:“从手稿中能直观感受到,好作品是改出来的。”
他指出,手稿上的每一处涂抹、每一笔增删,都是作家思维流动与情感变化的印记,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书写气质。“比如一些诗歌手稿,语言的锤炼痕迹清晰可见,能感受到作者落笔时面对纸张的那份郑重。”
王十月则回忆起与陈忠实的一段往事:“当年《白鹿原》手稿发表后,我提出寄稿费给他,陈忠实先生却说,‘稿费不必了,多寄几本《作品》给我就好’。”
展览中,可以看到不同作家的手稿风格迥异。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的《杀人夜》字迹工整,几乎不见修改;而福克纳奖得主哈金的《哈金的诗》手稿则修改繁复,几乎难以辨认原貌。
“手稿是作家的创作密码,藏着每个人的写作性格。过去,这个密码只有编辑能窥见一二。”王十月还注意到,尽管展厅不大,但观众能在展厅内逛很久,他们静立在手稿前,久久沉浸其中。
“为中国当代文学留存一份档案”
王十月告诉记者,此次展出的手稿搜集时间历时10年,参展作家涵盖各个年龄层,包含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种文学体裁。
谢有顺特别谈到观展时感受到的代际差异,他发现老一辈作家对写作的认真态度和对文字的精雕细琢远超年轻一代的作家。
“年轻一代的作家也有写得好的,他们经历过更规范的训练,文字也更工整。但老一辈那种未经规训、跌跌撞撞的笔触,反而让语言生出一种奇特的生命力。”谢有顺说。
王十月透露,手稿展举办期间,王蒙、毕飞宇等名家亲临现场,他们兴致盎然地观看展览,还为展览题字留言。
据了解,《作品》杂志创刊于1955年,十二年前,杂志开设“大家手稿”专栏,陆续刊发当代文学名家的手稿。除《白鹿原》外,还包括阎连科的《炸裂志》、张炜的《刺猬歌》等珍贵原稿,均为读者平日难得一见的文学名篇。“有些手稿,还是我用自己写的字或作品换来的。”王十月笑言。
在谈及《作品》杂志为何要数十年如一日地收集珍藏“大家手稿”时,王十月说道:“我们想为中国的当代文学留存一份档案,为我们的文学史保留一些珍贵的记忆。”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拍摄:南方+记者 郑新洽
剪辑:南方+记者 周鑫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