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城市中的古树名木,是大自然与历史留下的珍宝。在汕头,1216株古树名木如岁月的守望者,静静伫立在绿水青山间、祠堂古厝旁,见证着这座海滨侨乡的百年变迁。近年来,这些古树渐渐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学生为它们建档案、创作品,工作人员定期巡护,海外潮侨现场认护……
汕头启动“一十百千”系列守护文明实践活动。南方+ 张晓宜 拍摄
汕头启动“一十百千”系列守护文明实践活动。南方+ 张晓宜 拍摄
多年耕耘,汕头的古树愈发葱郁,文明的根脉更加深厚。从专业管护到全民参与,古树正在这座海滨城市里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自然生态与城市文明的纽带,书写绿美汕头的“山海答卷”。
创意展览为桥,延续汕头城市文脉
阳光洒遍汕头迴澜书院,一幅幅描绘古树苍劲身姿的创意作品、艺术装置引人驻足。10月12日,“汕护古树 根植文明”古树守护创意优秀作品展在此启幕,展示百件青少年原创佳作,涵盖创意装置、海报视频、文创作品、研究报告等类别,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平台,延续绿意盎然的城市文脉。
“汕护古树 根植文明”古树守护创意优秀作品展。受访者供图
“汕护古树 根植文明”古树守护创意优秀作品展。受访者供图
在众多作品中,汕头金中海湾学校“古木栖光队”的作品《古树长青,文明永续》荣获研究性学习报告一等奖。“我们始终认为古树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承载地方历史、社区记忆和城市文明的‘活化石’。”团队成员介绍,他们通过走访调研、访谈查阅,为澄海樟林古港古树梳理人文故事,并记录树种、树高、胸径等科学数据,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研究报告,打造多维度“古树档案”。
汕头市外砂华侨学校副校长陈木斌表示,此次展览活动是托举“五育并举”的生动课堂,打破了学科的围墙,将学生所学融汇成生动的海报、精巧的模型或感人的短视频,“学生亲手触摸古树斑驳的树皮,聆听它见证的百年沧桑,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脚下土地血脉相连的笃定。”
“活动以古树为‘活教材’,通过组织实地调研、科普课堂等互动实践,将抽象的生态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明记忆。”汕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林业中级工程师袁宝国表示,市民通过这些作品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古树背后的生态价值与文化意义,让古树守护不止于专业范畴,更升华为一座城市共同的文化自觉。
古树守护创意优秀作品展走进校园。受访者供图
古树守护创意优秀作品展走进校园。受访者供图
为让古树文化浸润更多角落,阶段来,汕头市文明办联合多部门将这些古树主题优秀作品送进全市中小学、社区、商场等地,推动对古树的守护从讲故事到做实践持续拓展,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精神文明建设、绿美生态建设中来。
多元举措发力,构建全民守护体系
古树主题作品展览,是汕头全方位推进古树守护行动的缩影。近年来,汕头市文明办、教育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协同发力,以“一十百千”古树守护行动为核心,从校园到社区、从本地到海外,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全民守护体系,让古树保护成为城市文明实践的重要符号。
曾在南澳支教的深圳教师周其星返汕,与学生家长分享古树守护故事。南方+ 张晓宜 拍摄
曾在南澳支教的深圳教师周其星返汕,与学生家长分享古树守护故事。南方+ 张晓宜 拍摄
汕头依托1216株古树名木的信息管理系统,筛选100棵具有代表性的百年古树,由各区(县)的中小学、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守护,将古树作为“校外活课本”,结合当地实际、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等,联合开展古树下的课堂、古树的传说等守护活动。
通过结对共建等多种形式,古树守护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凝聚起多元主体守护合力:热心企业为古树投保“古树名木险”,为古树安全增添“保障网”;林业部门则定期组织专家走进社区,开展“古树养护小课堂”,教市民识别古树常见病害、正确浇水施肥,让专业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潮侨陈光华连线远在马来西亚的朋友,在古树下忆乡情。南方+ 张晓宜 拍摄
潮侨陈光华连线远在马来西亚的朋友,在古树下忆乡情。南方+ 张晓宜 拍摄
古树守护不仅在城中,更跨越山海,牵动着全球潮侨的乡愁。去年6月,“‘汕’护古树 根在中华”活动吸引10个国家的侨领、侨后代齐聚汕头十里榕堤,认护古树、共话传承,让古树成为连接中外潮人的文化纽带,也让生态文明传播有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保护古树名木,是生态与文明的共生实践。汕头这场全民参与的守护行动,串联起城市记忆与家国情怀,让绿意扎根城乡大地,更让文化根脉深植人心。
南方+记者 张晓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