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抢面包,你听说过吗?
最近,“新中式养生”在社交平台上火了,带有“药食同源”标签的中式药膳面包开始受到年轻人追捧。
不少人把中式面包门店当作新的网红打卡点。
01
“药膳面包”走红
八珍司康、甘麦大枣包、七宝美髯包……单是名字就已经足够让中国人的DNA动了。
各种医院饭堂、药店推出的中式药膳面包走红,吸引不少年轻人购买。
今年上半年,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刚推出就成了本地爆款,上市首日,数千个面包在1小时内售罄。
据了解,“药膳粽子”“祛湿绿豆糕”也已经在开发的路上了。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医食堂”推出了颇具地方和医院双重特色的“折耳根面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也有一家烘焙店卖中式面包。
据养生爱好者小九(化名)介绍,她先后买过荷叶消暑包、黄芪养生包、麦冬吐司等,“馅料很丰满,味道和市面上的普通面包确实不太一样,但整体是好吃的。”
北京同仁堂也推出了多款中式面包,在相关门店可看见,柜台里有枸杞原浆牛角包、陈皮肉桂苹果酥、蜂蜜黄芪胡萝卜吐司、五红丹麦卷等多款中式面包,价格在16-36元之间。
李新(化名)买过几次同仁堂的中式面包,据她形容,金瓜枸杞软欧包、枸杞原浆牛角包吃起来没有明显的中药味,是一种不太腻的甜味。
02
广东人有独特的养生方式
这种中药面包,似乎在外省巨多,而在广东,反而很少听到在吃食上面有类似中药面包的消息。
毕竟,广东人自己在家养的生还不够多吗?家里日日煲的靓汤还不够滋补吗?
广东人如此痴迷于喝汤的理由,或许就是因为这个「药食同源」的道理。
将中药的「四性五味」运用到食物中,根据时令节气,选择不同的药材煲汤调养身子。
小小一碗汤,不仅是饭前的润喉缓冲,更是热爱美食的老广们的底气,即使饭中吃煎炸炒热气美食再也不害怕啦!
当然,养生不仅限于汤,还体现在广东人们日常的吃食中。
青翠油绿的蔬菜,不泛一丝油水的白切鸡,铺满姜葱的清蒸鱼,是每位老广饭桌上的常驻嘉宾。
吃惯清淡的广东人早就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养好了生。
若是有头晕身热的小毛小病,阿妈便开启食疗菜谱。
俗语有话:“厨房就是你家药房,菜市场是最好的医院!”在广东妈妈的眼里,每道菜似乎都有专属的功效。
冰糖炖雪梨止咳祛痰,苦瓜炒蛋降火去燥,猪肚鸡暖胃养身,饱餐一顿的同时将病毒统统赶走。
而且说到养生,更是离不开每个广东人都会“自讨苦吃”的凉茶。
在广东,凉茶之于茶饮界,亦如老火靓汤之于美食界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无论是口干舌燥,抑或是头晕脑痛,最终都会被归究为“热气”
一提到热气,老广们的养生DNA便会自动触发,说出那句经典台词“热气啊?饮啖凉茶啦!”
凉茶品种依据功效多分为清热解毒茶、润燥茶、化湿茶、感冒茶,针对不同的症状进行勾兑饮用。
如果服用一杯后依然不起效果,那建议服用第二杯,或者来一杯凉茶铺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癍痧茶。
如今,凉茶已经不再是热气时才会想到的选择,而是变成日常生活中的饮品消遣。
所以,对老广来说,有老火靓汤和凉茶早已足够,药膳面包也只是贪个新鲜。
03
医生提醒:应更理性购买
近几年,“中式”成了消费领域新的流行元素,中式药膳面包也应运而生。
专家指出,这些产品不仅是食品,还承载着提醒消费者关注健康、实践养生理念的功能,从而在市场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面对琳琅满目的新中式养生产品,很多人好奇:它们究竟有没有实际作用?
从药食同源的理论来看,这些产品确实有一定养生价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
国家卫健委制定《食药物质目录管理规定》,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药物质公布并纳入目录。截至目前,已公布的食药物质共有106种。
这些食材各有其养生功效:枸杞明目、山药补脾、百合润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陈燕霞表示,麦冬可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玉竹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但北京三甲医院中医科医生表示,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不一样,适合的配方也不同,商家想要在专业性和适配度方面做好很难。
因此,面对冠着“中医药”名头的食品,消费者应该更理性地看待,不用特别期待它真的能“对症”解决健康问题。
毕竟,一些药膳面包和中药奶茶中的中药含量或许可以忽略不计,它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仪式感。
04
网友评论
对此,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推广中医方式。
也有网友认为:自己在家也能做平替版,作用不大。
对此
你认为这些药膳面包有没有用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
图文来源:广州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