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东外贸的千年印记

南方评论 2025-10-16 06:59

文 | 吴三川

10月15日,“广交会时间”如约而至。

这个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盛会,写下太多“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的故事。

就在同一天,“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大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启幕,与广交会相映生辉,开启千年对望。

古有海丝万里,今有广交万商。

“互利天下”四个字,藏着怎样的商海“船”奇?在向海而生的浪潮中,广东有着怎样的文明自觉?它为新时代对外开放带来哪些启迪?

(一)

千年海潮不息,万里商路绵延。

“中国与外人之接触,以广东为最早,人民之通知外情,也以广东为最。”回望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历史学家吕思勉的这句总结,精准道出广东开风气之先。

不止是近代,广东的开放DNA与生俱来。

早在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徐闻港就是始发港之一。沿着“制度—商品—技术”的展陈逻辑,重温广东千年外贸的发展轨迹,从细节中不难感受到,这种创新包容的海洋气质、敢想敢干的胆识气魄,已在岭南文化血液中静静流淌,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绽放光芒。

以广州之一隅,可观全局。

唐宋时期,广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大量外国商人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而来,专供外国客商侨居的社区——“蕃坊”应运而生;凭借着清朝一口通商的外贸优势,广州十三行造就了“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盛景;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西方经济封锁,广交会在羊城诞生,至今已连办138届,成为世界观察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广州,这座全球唯一能称为“千年商都”的一线城市,照见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互利天下史。

以制度之演进,可窥一斑。

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重要标志,制度与文化一刚一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一千年为时空坐标去读懂广东外贸,其用意也在于此。从北宋颁布被视为世界最早的成文外贸法的《广州市舶条》,古代商贸法治框架已见雏形,到明代中期广东率先推行“广中事例”,体现自下而上、灵活转变的制度创新,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广交会的创办,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广东一直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始终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枢纽,也始终为此寻求契机、贡献智慧。

(二)

货通天下,往往伴随着文明的和合共生。

每一件文物,都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具象化。镇馆之宝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带着跨国合作的印记,独特且罕有的元青花,大多来自海外进口的钴料;“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首件金器南宋金项饰,何以具有明显的西亚风格,答案不难想见;广府文化元素拉满的《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同样非常吸睛,这件200多年前走出国门的“中国制造”,生动见证了彼时吹到欧洲的“最炫中国风”。

将视线拉回广东,这里的包容务实,或许早就有迹可循。

都说广东人很会做生意,“牙齿当金使”里的契约精神,“食得咸鱼抵得渴”的冒险精神,“得闲饮茶”里的好客之风,想必早已在商旅攘熙间,化作一抹精神底色,融入其价值体系。这股“生猛”的劲头,很大程度是“海的味道”给的。

从商业文明的碰撞,到技术的交融,再到制度的输出;从“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到“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再到“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当远洋泛起舟楫,不只跨越了物理疆界,更是拉近了心理距离。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也藏在“双向奔赴”里。无论是民间贸易,还是官方交流,中国人经略海洋的出发点,是“协和万邦”而非经济掠夺,是“亲仁善邻”而非武力扩张,是互利天下而非零和博弈。

(三)

历史反复证明,开放必然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愈加凸显。在此形势下,中国选择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这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从历史经验中生发出的价值取向: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广交会常办常新、近悦远来,正是人心所向。打通供应链资源,洞察消费趋势,锚定创新方向……这里不只是“大卖场”,更是“会客厅”“信息场”“引力场”。本届广交会展位总数7.46万个,参展企业超3.2万家,均创历史新高,“向新”“向智”“向绿”更加突出,为全球贸易注入了颇为珍贵的确定性。这是定力与决心,更是实力与感召: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

历史启示我们,制度型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

透视广东千年外贸史,“制度”可谓一直在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制度的重要性更是普遍共识。随着全球贸易格局深度重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唯有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才能更好把握主动权,打开更多发展空间。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推动制度型开放蹄疾步稳——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丰硕,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粤港澳大湾区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试点牵引制度型开放,倾力打造全球投资沃土;广东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布局,2024年广东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9万亿元,贡献了全国38.7%的贸易增量。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今天,站在阅过千帆的珠江之畔,我们坚信人类文明进程浩浩荡荡,互利天下的航道没有改变,和平友好的千年涛声仍在回响。

编辑 唐嘉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