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韶关学院、韶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韶关研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大会,邀请多位院士、高校专家及企业负责人,聚焦研产教融合创新,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热门话题碰撞交流、建言献策。
现场,韶关学院还与华为、腾讯、中兴、汇川等多家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揭牌3个平台基地,将进一步深化研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高校科研要瞄准“真问题”
“当前,高校对推动科技重大进步的贡献仍不显著。”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直言,不少研究课题立意不高,未能瞄准国家面临的“卡脖子”技术等重要科技问题。
换言之,高校科研必须找准方向,要能解决“真问题”。
然而,高校成果难以转化落地、企业同时因缺乏研发能力而“无米下锅”的现象并不少见。现场不少企业负责人对此表示深有同感。
“我们调研发现,由于创新、人才、产业等链条之间的脱节,很多高校院所的研究成果都面临着产业化难题。”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锦民认为,应通过政策支持构建校企“朋友圈”,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产业资源双向流通。
科研成果能否最终落地,还得看其是否符合产业实际需求。
“因地制宜尤为关键。”高锦民建议,高校可依据企业需求来设置专业或定制课程,并开展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专利课题研究,精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公司副总经理朱学晶则表示,应打造校企“共建共育”模式,将核心技术嵌入教学科研体系,让学生参与真实工程项目,同时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定制合作。
“我们正在加快探索脚步,比如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正是聚焦本地制造业升级的核心诉求。”韶关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点中开设“智能制造”方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优势工科交叉融合,并将真实工程任务贯穿教学全过程。
将企业资源引入高校
大会现场,韶关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及市有关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并为韶关学院-深圳汇川工业智能控制实验室、韶关学院-中国移动(韶关)数智人才共育中心、韶关学院-科方生物联合产学研基地等3个平台揭牌。
“与行业领军企业携手、共建融合创新平台,正是为了将学校的人才、智力资源与企业的产业、技术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韶关学院校长张晓红说。
接下来,校企双方将共建应用型专业、微专业,打造7-9个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与教材、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等,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成长,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本质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腾讯云副总裁石梅看来,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一线用人需求,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她提及,腾讯可将产业资源引入高校实训课程,将与韶关学院共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或公共实训基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我们也乐意将一线实战经验、案例等,引入到大学课堂中。”华为中国政企教育医疗系统部总裁卢永平期待,能携手高校成立数字人才联盟,打造“课程-认证-实习”培养链条,打通从校园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是地方高校实现突围的关键一环。
“去年,我们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粤北地区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迈向新的发展起点。”张晓红表示,作为韶关唯一本科高校,该校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创业型大学为定位,将坚定把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热切期盼更多企业将创新项目落在韶关、将研发中心建在韶关、将生产线布局在韶关,与我们共同打造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样板间’。”她说。
南方+记者 姚昱旸 叶志强
通讯员 李丽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