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山中,有一间没有黑板的课堂

作者 崔洪铭 2025-09-27 18:06

云浮市田家炳学校的后山,不只是山。

这里是五年级学生眼中的“生态实验室”,是八年级孩子调研气象的“天然观测站”,也是不少家庭周末共同劳动的“亲子农场”。

草木之间,藏着另一间没有围墙的课堂。孩子们蹲在田埂边记录草药长势,回到家跟父母一起查阅资料,再到课堂上把调研成果转化为一份份南药产品设计方案。

这一切,源于一门已持续十年的校本课程——“小小创业者·山间”。

这门课,把云浮特有的南药、石材、矿产,从地方经济的符号,变成了孩子们手中的“活教材”。学生们从一到九年级,以“小小创业者”的姿态,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情投入,让学科内容走出黑板,走进田野,也走进社会生活,孩子们在山间“创造着长大”。

教育不止在教室,课程的边界被打开

初秋清晨,校园后山的“南药基地”飘来阵阵桂香。五年级学生今年春天种下的紫苏和艾草,已抽出新叶。

在这间绿意盎然的“山间课堂”,还有金银花、夏枯草、桃树、黄花风铃等丰富植物,尤以各色南药为主。

“我们不仅种桂花,还观察花形、泡桂花茶、做香囊和护手霜!”刚上完融合课的学生语气雀跃。这堂课融合语文、科学、美术与劳动教育,孩子们亲手触摸、嗅闻、制作,让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

在十年前,这样的场景难以想象。校长叶丽萍回忆,当时的创新课程大多停留在“黑板种田、教室造车”,跨学科学习零散而表层,“孩子们会解题,离真正的实践还有距离”。

云浮市田家炳学校的后山,不只是山,还是各级学生的“山间课堂”。 通讯员供图

云浮市田家炳学校的后山,不只是山,还是各级学生的“山间课堂”。 通讯员供图

如何打开学科边界,让学生深度经历“发现—思考—尝试—体验—交流—改进”的完整路径?

转机来自对资源的重新发现。云浮有“硫都”“石都”“南药之乡”的美誉——硫铁矿储量世界领先,石雕工艺名扬中外,药用植物超过千种。同时,家长中也不乏工匠、农技人才和工程师等技能人才。

“家庭是第一创新实践启蒙场,地域资源是创新实践活教材。”叶丽萍说,学校决定打破边界,激活沉睡的资源。

2016年,学校启动家校合作实验,成立首届家委会,一群特殊的老师——“家长讲师团”走进了课堂。他们是农业能手、工匠师傅、矿业工程师……从讲述石雕历史到带领种植药材,家长成了“共同教育者”。

从“家长大讲堂”到系统化的亲子创意实践课程,家校之间逐渐同频共振,孩子们的世界变大了:他们奔向山林田野,观察药材生长;和家长一起,积极尝试创意手工。

石雕、南药、矿产,不再只是地方的产业符号,而成为天然的教材。教育的场域,悄然从封闭的教室,延伸到了广阔的山间和温暖的家庭。

一起上课的,不只有老师和孩子

有了家校合作的坚实基础,2019年,“小小创业者·山间”课程体系逐渐清晰成型:让每一个孩子在山间创造着长大,成为具备“创客五格”——好问、善思、精研、守真、能创的小小创业者。

“小小创业者·山间”的课程体系设计充满了“云浮味”,并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三个层次——学校引领的“学科元认知课程”、家长引导的“家庭生活实践课程”、社会引入的“职业创业体验课程”。

体系里一共24个主题群落、120个学习项目群,每一个都结合跨学科知识,用项目式学习串联。“种子如何发芽?南药如何入药?生态肥料是什么?”孩子们在探究与体验中寻找答案。

课程融合语文、科学、美术与劳动教育,孩子们亲手触摸、嗅闻、制作,让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 通讯员供图

课程融合语文、科学、美术与劳动教育,孩子们亲手触摸、嗅闻、制作,让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 通讯员供图

四年级的“无土栽培实验”,孩子们在校内实验室和家中阳台同步操作,记录植物生长数据;七年级的“云浮石艺创意设计”,学生在石材工作室里测量、打磨、设计雕刻作品,再将成品布置展览;五年级的“山间农产品营销员”,孩子们学习包装、编写销售话术,甚至把产品放到校园市集和线上平台出售……

“以前做实验只是按步骤操作,现在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流程、迭代方案。”一位科学老师感慨,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提升明显。家长也从旁协助,成为“教育合伙人”,亲子合作让学习更立体。

随着课程推进,学校还联动高校、企业和社会团体,建起24个职业体验实践基地,请来48位社会实践导师。学习里满是“发现的乐趣”:孩子们自己找问题、定主题,去实地调研、动手设计,再反思改进,慢慢摸清了完整的创造流程。校园创意园、家里的庭院、社区工坊,还有开阔的山野间,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十年耕耘,孩子、学校和教师都在成长

通过丰富的课程,多样的项目,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拓展了学习的边界。

在学校,学生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在家庭,亲子合作让创意“落地”;在社会实践基地,孩子们体验职业场景,感受“创意—实践—价值”的转化。

好的体系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云浮市田家炳学校还研发了“创客五格”评价量表,以“好问、善思、精研、守真、能创”为指标,鼓励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与导师共同参与评价。

在山林间的学习,满是“发现的乐趣”。 通讯员供图

在山林间的学习,满是“发现的乐趣”。 通讯员供图

十年的课程实践,孩子们收获颇丰。在他们的笔下,有了对家乡风物更深情的描绘,积极构思充满奇思妙想的石艺作品,认真对待种植报告甚至小小的商业计划书……对家乡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上的获奖人次,从2016年的12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387人次。1532名学生获得省、市、区级“三好学生”和“红领巾星章”称号,2295名学生在各类学科、征文、演讲比赛中获奖,420幅作品在美术比赛中获奖。

不仅学生受益,教师也经历了专业成长。他们打破了学科壁垒,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家校社协同的沟通者,跨学科课程实施每个学科均超过国家要求的10%,获得各类教育奖项由2020年的123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458人次。

家长与社会的深度参与,也让教育能量持续外溢。自2022年起,学校创建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视频号,免费开放高质量数字课程,点击量超过30万次。

云浮市田家炳学校本身,也从一个普通的山城小学,成为拥有影响力的特色育人品牌。先后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家长学校建设实验学校”等50多项荣誉,成为区域内“五育融合”的标杆学校,相关案例被《中国教育报》《广东教育》《中国德育报》等媒体刊登,吸引了全国众多兄弟学校前来取经,参观总人数突破8000人次。云浮的“小小创业者”模式,通过一篇篇论文、一次次交流活动,辐射到更广阔的地域。

【记者手记】

十年,是一段教育实验的周期,也是一群孩子成长的见证。

“小小创业者·山间”把百年荒山变课堂,把家庭变学堂,把社会变舞台,孩子们在劳动和实践中成长,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精进,家校社协同的模式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当然,探索永无止境,课程仍在迭代。如何让校家社协同更深入持久?如何让课程更好地适应每个孩子的个性?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拓展学习的疆域?这些都是学校正在思考和下一步要攻克的课题。

“希望每个孩子在山间创造着长大,投入到广阔无垠的山间田野,在完整生活、丰富实践课程中激发思维灵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叶丽萍说,“山给了我们资源,也给了我们启示。”

南方+记者 崔洪铭

编辑 张会玲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