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粤评论家齐议:“其命惟新”大展登沪的三重价值

作者 杨逸;仇敏业 2025-10-18 07:00

浦江之畔,风云际会。南粤百年,其命惟新。

10月18日,一场跨山越海的美术盛会登陆上海,成为全国美术界关注的焦点: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核心活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拉开帷幕。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海报。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海报。

立时代潮头,开风气之先。本次展览规模盛大,汇集约800件(套)广东美术精品力作,以七大主题板块与三大特别专题交织叙事,展现岭南美术名家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以当代视角诠释广东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其命惟新”大展登陆上海,将为新时代中国美术带来哪些价值?多位美术专家学者共同解读。

历史价值

回溯岭南画学精神谱系

广东美术百年波澜壮阔。“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向观众全景式展现广东美术的百年精品佳作与革新历程。

400多年前,利玛窦从澳门进入广东,把西方文化和欧洲绘画带进中国,为日后东西方艺术对话埋下了种子,也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巨变之肇端。

“广东珍藏着中国现存最早油画实物门板‘木美人’,史籍记录最早的中国油画家关作霖同样来自广东。”广东美术馆馆长、“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总策展人王绍强介绍。李铁夫《盘中鱼》、关紫兰《少女像》等多幅广东油画先驱的经典作品亮相展场,向观众娓娓道来波澜壮阔的“洋画运动”。

环形多媒体屏流淌的百年美术光影。

环形多媒体屏流淌的百年美术光影。

开放包容的艺术基因,为岭南画派的崛起奠定根基。凭借“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理念,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积极倡导“新国画运动”,与坚守传统的“广东国画研究会”展开数十年的思想碰撞。这场中国画现代转型变革的重大学术事件,在本次大展中得到充分还原。

“这场看似‘新与旧’的交锋,其实是中国美术面对现代转型的深层探索: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与国画研究会的守正理念,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生动注脚。”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介绍道。

展厅里,每幅作品都展现出强烈的个性风貌:潘鹤《艰苦岁月》、杨之光《矿山新兵》、汤小铭《永不休战》……共同绘就中国美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次展览“山月常明——关山月个案研究”“松风三境——黎雄才个案研究”两大特别项目的推出,更将岭南画学研究推上新高度。

“松风三境——黎雄才个案研究”特别项目展示岭南画学研究新高度。

“松风三境——黎雄才个案研究”特别项目展示岭南画学研究新高度。

“我们还精心打造了300米文献光影长廊,观众穿梭其间,可以沉浸式感受广东美术的百年芳华。”王绍强说。

现实价值

开辟南北艺术对话新空间

粤沪两地文脉相承、血脉相连。在中国美术百年嬗变的历程里,上海始终是从未缺席的“见证人”。

岭南画派诞生之初,早已与上海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1912年,高剑父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成为连接南北艺术的一道桥梁。

此后,粤沪两地美术发展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双向互动:林风眠在上海开启艺术求学之路,关良归国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执教,来自广东的赵兽、李仲生等人创立“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也通过在沪举办美展推动中国美术现代转型……

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同样对广东产生深远影响。陈烟桥、李桦、黄新波、赖少其……与鲁迅直接交往的木刻青年中,粤籍艺术家就占三分之二,使广东迅速发展为新兴木刻运动的又一中心。

“可以说,中国美术现代性是由广东和上海共同缔造的。”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看来,岭南画派和海派都并非传统意义的“地域画派”,他们都具备革新精神与包容气质,共同推动西方艺术的传入与中国艺术的输出,成为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地域文化共生共荣的生动范本。

现场重点展出关良、林风眠等粤籍在沪画家作品。

现场重点展出关良、林风眠等粤籍在沪画家作品。

进入21世纪,长三角一体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为粤沪文艺对话开辟新空间。两地当代艺术呈现出日益鲜明的互补格局。

“上海发挥艺术市场、学术策划与国际网络优势,广东贡献社会学田野调研经验与民间活力,二者之间的张力与对话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充满活力的证明。”上海美术馆首席策展人项苙苹说。

观众穿梭展厅沉浸式感受广东美术百年芳华。

观众穿梭展厅沉浸式感受广东美术百年芳华。

这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到来,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的精彩呈现,更将促成两地文脉跨越山海的深度对话,因此备受瞩目。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强化‘其命惟新’的品牌效应,打破地域美术史的局限,也将广东美术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面对即将揭幕的百年大展,李劲堃充满期待。

未来价值

探索美术高质量发展路径

当岭南的温润笔墨遇见西域的雄浑气象,会绽放出怎样的光彩?长16米、高3米的大型主题性集体创作《大美天山》惊艳亮相,将在展厅为观众揭晓答案。

广东美术有着主题创作的深厚传统。多幅主题性创作新作、大作亮相,也是本次展览亮点之一。“《大美天山》的参展,是我们对‘其命惟新’精神的最好传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说。

大型主题性集体创作《大美天山》现场惊艳亮相。

大型主题性集体创作《大美天山》现场惊艳亮相。

新时代以来,广东美术不断迎来“高光时刻”,呈现出多元并进、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罗玉鑫《休戚与共》去年荣获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王绍强水墨作品《淬厉新之》入选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为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研究广东当代艺术的演进,本次展览新增“风起南方——当代艺术实践”板块,并策划特别项目“从广州出发——广州三年展文献展”,系统回顾“广州三年展”系列的发展历程。

多幅近年广东名家力作在展览“上新”。

多幅近年广东名家力作在展览“上新”。

自2002年创办以来,“广州三年展”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展览,对广东当代艺术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广州三年展’衔接起岭南画派革新传统与当代艺术探索,完整呈现‘其命惟新’精神的传承脉络。”王绍强说。

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传承与弘扬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推出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和岭南特色的精品力作,已成为广东打造“美术强省”的紧迫课题。通过本次大展的举办,广东美术界也正在书写着自己的答卷。

林蓝表示,立足“大作、大师、大展、大馆”的“四大工程”,广东将聚焦新青年、新文艺群体与新融媒,一方面着力推动理论建设、打造“岭南美术大系”,一方面构建全方位的传播矩阵:“我们既要梳理好自身的发展脉络,也要讲好广东美术的故事,全面推动广东美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观众可在岭南非遗体验区深度体验“粤味”生活。

观众可在岭南非遗体验区深度体验“粤味”生活。

 大家寄语 

粤沪共同缔造中国美术现代性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

上海与广州同为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口岸城市,也是西方艺术最早传入的地方,同样是洋画运动、新兴木刻运动、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重镇。可以说,中国美术现代性是由广东和上海共同缔造的。

岭南画派与海派精神本质相通,包容与创新是两地共有的文化基因,“其命惟新”至今仍是驱动两地发展的思想姿态。在我看来,岭南画派和海派都不是传统意义的“地域画派”,两地艺术家都有着与世界艺术发展相同步的鲜明意识。

百年大展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粤沪两地之间深厚关系的同时,对“大湾区美术”的建构也有着深远意义。我期待,粤港澳大湾区以岭南画学的纽带,形成国际文化艺术的新热点。这也是“百年”之后广东美术需要迎接的重要使命。

粤沪交流助力广东美术“走出去”

李劲堃(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

在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过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历史定位,也促进了广东美术的现代化转型。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文化交流中心,拥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庞大的艺术受众群体。在上海举办展览,能将广东美术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吸引更多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关注,提升大展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广东美术与上海本土及国际艺术的深度交流与碰撞。

本次展览为粤沪艺术交流合作搭建了直接的交流平台,促进两地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也为两地艺术机构和企业提供了合作机会,推动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期望展览能为上海观众、乃至全国观众带来对广东美术的新认知,让观众了解到广东美术不仅有岭南画派的深厚传统,更拥有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艺术群体,新时代继续为中国美术的创新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构建中国美术南北互动叙事体系

项苙苹(上海美术馆首席策展人)

本次大展“其命惟新”的主题,体现广东美术始终秉持的自我革新与文化自觉。它不仅是艺术语言的创新,更是精神立场与时代责任的统一。在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广东美术具有革命性与经世性的特点,强调艺术应提升国魂、改造社会,构建“折衷中西、现实关怀、促进革命、当代实验”的样本。与此同时,广东美术开放而不失本位:在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坚守地域精神,回应社会变迁并保持现实关怀,无论漫画、版画还是当代艺术,都具备广泛的大众基础与前卫的实验精神。

由此观之,海派与岭南画派精神上既相通、又互补:海派追求艺术本体语言的精微探索,岭南画派则选择了革命与写实主义融合的发展方向。本次大展的举办也将为两地进一步拓展合作带来新的可能性:上海可发挥艺术市场、学术策划与国际网络的优势,广东则可贡献在地实践与民间活力,共同构建中国现当代美术南北互动的叙事体系。

淬炼广东美术革新“基因”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百年以来,广东美术大胆吸收外来养分,却从未放弃自身传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这一语境下,新时代以来的广东美术,在开放的交流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展现出新时代文化艺术的新风,也显现出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的特征,最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惟新”之“新”,既是“形式之新”也是“价值之新”。作为一种可实践的、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创作方法论与文化生态范式,“其命惟新”将“革新”这一广东美术的基因,从历史积淀中提炼出来,成为当代艺术家们直面现实、进行创作的自觉意识。“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域美术文化如何通过自觉的历史梳理、坚定的精神传承与开放的当代实践,将自身融入国家乃至世界的美术潮流中,并发出独特而响亮的声音。

勇于革新的“广东经验”永不过时

朱万章(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研究员)

近代以来,广东画家推陈出新、锐意求变,使其在中国美术现代进程中,获得与京津画派、海上画派鼎足而立的重要地位。勇于革新的“广东经验”永不过时。上海和广东都是得风气之先的沿海地区,最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一方面吸收西洋画元素“以西润中”,另一方面又将传统中国绘画带出去,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貌。他们在艺术精神方面又都具有革新和求变的特点,而且市民文化和商业较为繁荣。粤沪两地共同推动中国美术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摄影:南方+记者 仇敏业

编辑 钟展锋 何雪峰
校对 居伟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