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引发围观,怎样才算好的“自然教育”

南方都市报 2025-10-18 06:30

近日,有网友拍摄到四川一高速上有家庭带着“野人小孩”,视频里一名男孩浑身赤裸,头发凌乱,手脚并用地跑动。视频一经发出,立马引发热议,事发地高速民警及小孩所在县派出所、妇联等部门积极介入,初步查实孩子已3岁多,父亲系云南大理某县村民,母亲户籍为北京,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困难,亦不存在虐待儿童一说

看到视频后,很多人内心充满了疑问,现在怎么还会出现像“野人”一样的孩子?这个孩子到底出生在一个怎样的原生家庭?监护人的经济状况如何?孩子有没有受到监护人的虐待?政府有关部门是否存在工作缺位的问题?有记者及网友致电小孩户籍所在地政府部门,得到的答复是,很多人的担心基本上属于“杞人忧天”。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孩子在家里也是这样子赤裸身体的,当地政府曾多次介入这个事,希望家长适当干预一下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但家长执意选择不予理会,“我行我素”,依然坚持所谓的“自然教育”的育儿方式。

事实上,正是为了逃避家乡的“过度关心”,家长才选择购买房车,外出旅行。殊不知,外出旅行,虽然躲开了当地政府,却招来了网友们的猎奇,且是一路猎奇。

综合各方信息看,把孩子当“野孩子”来散养,是两位家长的主观选择。有报道称,孩子父亲觉得孩子出生在大山里,当地不少孩子从小就是这么散养的,而作为大城市(北京)过来的孩子母亲则格外崇尚亲近大自然的教育方式。一个觉得特定地域的育儿习惯本质上没啥问题,另一个对精细管理、知识技能与礼仪灌输等常规育儿理念不予苟同,反而对自然教育迷恋有加。他们本来可以像大部分家长一样采取大众化方式养育孩子,但主动选择了另外一条育儿路。政府部门登门“关心”,网友们猎奇,无非是因为他们“特立独行”,育儿理念及方式与常规做法格格不入。

现代化过程整体呈现出愈加复杂多元的特征,在子女教育方面表现为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多元化了,育儿实践也多样化了,尤其在本案例中已被证实不存在虐童情形,似乎很难对类似这种异于常态的行为实践表达苛责。尤其从现实结果看,这个事属于个例,非普遍性的事实存在。或许,若干年后,随着孩子家长想法的改变,孩子的情况会有所改变。

但从自然教育的基本认知看,孩子家长尤其是孩子母亲的看法似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有三位家长朋友,她们每个月底的周末都会带着各自小孩去一个位于大山之巅的村寨呆上两天一夜,那个村子一没网络,二没小卖部,有的是大山、田野、各类农作物、小溪、鱼虾、蚯蚓、蜈蚣、猫头鹰,还有爷爷奶奶们养的狗、猫、鸡、鸭、鹅,孩子们时不时深入大山中,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同生活,真正实现了亲近自然与生态,认知与了解当地文化,这应该是更好的自然教育。

□ 姚华松(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