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湾区艺术节首场讲堂举办!田沁鑫、罗怀臻、黄豆豆……艺术名人都来了
9月17日上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首场艺术讲堂《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举行。
本次讲堂邀请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剧作家罗怀臻、舞蹈家黄豆豆、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等数十位业内名家大咖对话交流,向公众分享艺术创作的真知灼见。来自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的国内多位艺术名流共同探讨城市与艺术的关系。
“一座城市养育一种文化”
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以《时代的“心情”与戏曲的“表情”》为题,分享了他对戏曲与城市、与时代关系的思考。在他看来,一个地方养育着一种文化,这个地方、这个城市其实也是有表情的,这种表情最鲜明的表现就是戏曲。
他认为,在传统戏曲现代化这样一个世纪工程中,广东和上海都走在前面,原因就是两地都有共同的文化传统——“海派”。“进入新时代,我们海派的艺术家在今天又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这个‘海’就是尊重传统、不固守于传统,致力于创新、不凭空创新。”罗怀臻期待,借助上海国际艺术节,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包括戏曲界在内的各个文艺创作门类都能每年交流合作,光大有形的、无形的“海派”。



罗怀臻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一级导演田沁鑫同样观察到,地处岭南文化圈的大湾区,11城虽表达各有不同,但内里都融合了广府、潮汕、客家文化的基因,体现在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上,为城市生态注入了更新鲜的创作活力。
田沁鑫。
田沁鑫。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本质,是搭建一个‘文化共通,情感共赢、发展共赢’的桥梁。”田沁鑫认为,艺术节让观众能够在公共空间、艺术机构看到湾区的优秀作品,是在用一个更高境界去用诚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观众在作品中能够看到、摸到同根同源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世界各国的观众也能通过文艺的多元方式走进中国、走进大湾区,感知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与进步。”她说。
“艺术节让湾区成为集散地”
田沁鑫在主旨演讲时分享道,国家话剧院几乎每年都会来广州演出,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文艺氛围越来越好。
“通过艺术节这样的文化品牌,剧院等重要的城市建设得到发展,湾区文艺生态的骨骼一下子立起来,血液也流淌起来了!”在她看来,艺术生态对于一个城市的活力和百姓的幸福感而言十分重要,“是不得了的精神输入”。
田沁鑫也透露,目前国家大剧院正在创排由广州作协副主席葛亮小说《燕食记》改编的话剧,以此讲述百年粤菜餐饮史。“我们特别为广州高兴,也很愿意来广州!”



田沁鑫
“湾区艺术节今年有了质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地域名,更是一个集散地、辐射地,预示着今后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罗怀臻表示,粤港澳及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品,乃至国外的优秀演出、优秀创作通过艺术节引入湾区,实际上增加湾区与时代的呼应和互动。
“让艺术融入生活”
“我们要培养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和走进艺术,让他们视其为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著名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黄豆豆认为,随着艺术节活动不断铺开,大家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原来很传统地定时定点在剧院正襟危坐,未来艺术会转化为生活的一部分。



黄豆豆
“交响乐是一种世界语言,无需翻译,日益成为世界无缝对接的艺术形式。”在艺术讲堂上,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图文并茂地梳理了国内交响乐团的发展历程,分享了广州交响乐团与世界各地乐团与艺术家合作的代表案例。
近年来,广州交响乐团着力于探索跨界创新,让越来越多观众领略到当代交响乐的独特魅力。比如广交走出音乐厅的一墙之隔,走到广州塔、地铁、公园等城市空间,为市民呈现更加多元的现场演出。陈擎介绍,乐团还为城市地标和公共空间录制了不少背景音乐,“让交响乐融入生活,成为一种城市的声音”。



陈擎:缺少艺术只能生存,有了艺术才是生活,时长共29秒
陈擎说,广州交响乐团还与广州地铁跨界,合作推出国内首辆“交响乐地铁专列”,让乘客可以在车厢中扫描二维码获得高品质聆听体验。乐迷朋友们从广州二沙岛地铁可以徜徉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长廊,领略跨越时空在此相遇的中外著名音乐家的气息。此外,广交的精彩演出视频还在广州白云机场的登机口循环播放,让国内外游客在行进中感悟交响乐之美,也感受到广州的城市文化气息。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赵媛媛 黄堃媛 毕嘉琪
摄影:南方+记者 仇敏业 陈文夏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龙达洋 金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