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规范施工工地建筑垃圾处置工作告知书、发布规范住宅小区装修垃圾处置工作告知书……过去的一个多月内,佛山市三水区结合防疫需要,对城市固体垃圾处理进一步细化,这也为三水推进“无废城市”工作,按下了加速键。
在佛山市三水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上,三水区政府介绍了目前针对“无废城市”的攻坚方向,并制定了63项具体建设任务(均达到时序进度)。下阶段,当地将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途径入手,助力佛山加快创建“无废城市”。
三水区通过建设“无废城市”,打造宜居宜商环境。
三水区通过建设“无废城市”,打造宜居宜商环境。
三水系统推进“减废”行动
2024年,三水的工业投资从2022年的200多亿元,提高到400多亿元,占佛山全市近1/4。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里,三水企业生产活跃度会有明显上升,相应所产生的废物或大幅增加。
目前正是做好准备,应对上述情况的关键期。
为此,三水区在工业领域推动绿色转型与资源循环双轮驱动,即以“控增量、减存量、提质量”为重点,推动工业固废源头治理与高效利用。
首先全区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推动陶瓷、 铝型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2023-2024年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稳定在98.8%以上。
当地已培育佳利达环保等3个省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年处理能力超329万吨;并建成国内首个印染工业园区CCUS示范工程,年捕集二氧化碳1万吨,为粤港澳大湾区“双碳”实践提供样板。
此次,三水区还通过企业内部挖潜,让运营绿色化。
“全区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8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省级绿色工厂企业12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2025年新增9家市级绿色工厂。”三水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工业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会明显减小。
除了在工业上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概念,推进“减废”行动外,在农业领域,三水区推动循环农业与废弃物资源化协同推进,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为路径,构建农业固废全链条利用体系。
全区创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1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9.59%,尤其是2025年以来,当地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3.7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4%,“饲料化+基料化”模式覆盖90%种植区。
如今,三水区在建筑领域,推进全过程管理与绿色转型双向发力,积极响应国家新要求。
例如,今年以来,全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量达到3.69万立方米,并新建绿色建筑面积 44.15 万平方米,占比达100%。
至于危险废物领域,三水区以“规范化管理、全链条追溯、严执法”为手段,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如采用医疗废物“小机构送大机构”模式,回收覆盖率达100%。
升级“无废”行动应对人口扩容
三水区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工作,很大原因是考虑到城市发展趋势。
近三年来三水新增常住人口7.9万,增速9.87%,为佛山全市第一,增量占全市超九成。目前三水的常住人口达88.91万,实际服务人口超100万。
根据三水区政府今年一季度预测,未来549个产业项目落地后,还会新增近10万产业工人,这些员工背后还有家庭成员。
显然,当这么多人来到三水生活后,生活类废物势必会大量增加。
为此,三水区在生活领域推进全民参与精细治理深度融合。当地以“分类投放、设施完善、能力提升”为抓手,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 资源化、无害化”。
目前三水区规范城乡分类投放设施,建成大件垃圾暂存点30个;推行生活垃圾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已设置回收箱 644 个,备案企业3家,截至目前全区日均收运量约为1500千克/日。
尤其是随着佛山三水绿色环保项目投产,实现全区生活垃圾 “零填埋、全焚烧”,日处理能力达1200吨;同时配套建设渗滤液处理站,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100%。
在回收、处理废物的过程中,三水区进一步引导市民参与其中。
“我们推动工业、生活等领域‘无废细胞’建设。2023-2024年,全区已成功创建59家‘无废工厂’、7 个‘无废社区’、43所‘无废学校’、1个‘无废商场’、8个‘无废机关’以及4个‘无废建材(搅拌站)’。”三水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平时通过各种宣传活动,营造全城“无废”氛围。
下一阶段,三水区拟通过深化源头治理,推动减量化再突破。
例如2025年底前完成20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推动陶瓷、铝型材等行业企业深化整治提升;同时全区探索发展培育新型农机合作组织,推动农业生态技术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市场驱动”的回收链条。
此外全区还会提升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覆盖率;持续完善两法衔接机制,加强对固废违法行为的起诉批捕、经济追查工作;此外三水区将加快推进北部片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场的投入建设,形成南、中、北全面覆盖的布局,进一步解决区内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难题。
三水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建议三水区政府,今后要加强固废收集、运输、处理的监管力度,其中要探索运用“5G+大数据+AI”功能,推动信息化追溯和溯源。“尤其要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工作机制,进而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参与度。”
采写:南方+记者 尹辅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