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正是河源市民外出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节,也正值归乡除草的民俗之际。然而,在这些户外活动中,一种潜伏在草地、农田中的生物威胁——红火蚁,也进入了活跃期,部分市民被叮咬后可能带来严重身体风险,市民需格外提高警惕。
为此,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河源市深河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邓列华教授从专业角度全面解析红火蚁的特性、危害及防治措施,帮助公众更好地应对这一隐患。
据悉,红火蚁是蚁科、火蚁属昆虫,起源于南美,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等南方地区,常见于农田、草坪、公园绿地等土质松软场所,一个蚁巢可达10万—50万只个体。
“这种蚂蚁受到干扰时会倾巢而出,用尾部毒针猛烈攻击入侵者,叮咬时会产生灼烧般疼痛,被称为‘全世界最危险的蚂蚁’。”邓列华解释道,红火蚁有很强的攻击性,其毒液含生物碱和蛋白质成分,可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脓疱形成,严重时可能引发全身过敏反应,儿童、老人和过敏体质者是受红火蚁威胁的“高危人群”。
一般而言,遭遇红火蚁叮咬是局部皮肤反应,叮咬处出现潮红、红肿、脓包及疼痛。邓列华特别强调:“大多数人被叮咬后仅出现局部皮肤反应,但小部分人被红火蚁叮咬,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全身反应。”
邓列华表示:“有小部分人群对红火蚁毒液中的蛋白质过敏,被叮咬后短时间内出现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痉挛会导致窒息,全身血管扩张会引起血压骤降,从被叮咬十多分钟到半小时后就有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就近就医。”
在野外环境中,遭遇红火蚁叮咬的可能性大大升高,掌握相应急救措施很有必要。
1.立即远离蚁巢区域,防止继续被叮咬
2.快速清除身上蚂蚁,脱除可能藏蚁的衣物
3.用清水和肥皂水冲洗伤口(红火蚁毒液呈酸性)
4.尽快前往最近的医疗机构救治。
需要立即就医的严重过敏反应症状:
1.皮肤症状:全身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别是面部和喉部)
2.呼吸系统症状:胸闷、呼吸困难、喉咙发紧、声音嘶哑、喘息
3.心血管症状:头晕目眩、心跳加速、血压下降、意识模糊
4.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专家提醒,户外活动时应采取系列防护措施,穿封口长裤和长袖衣物,避免暴露皮肤。可携带抗组胺药、外用皮质激素药膏等抗过敏药物。
撰文:郭雨欢 通讯员 丘伊彤
图源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