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武江:多彩活动润童心,文明实践伴暑假

作者 唐音 2025-09-01 18:11

暑期已尽,夏意未央,韶关市武江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依然涌动着不散的热情与活力。今年暑假,武江区依托遍布全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青少年们打造了200余场融科技、文化、体育、艺术于一体的精彩活动,让“我在文明实践阵地过暑假”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成长印记,活动累计惠及5000多个家庭近10000名学生。

从无人机科技探索到翰墨书法传承,从创意手工到非遗数独,从跆拳道训练到心理成长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团队协作中培养品格。大学生志愿者踊跃参与,化身科普辅导员、书画助教、活动观察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双职工家庭也不再为“孩子去哪儿”而发愁,在安心托付中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与关怀。文明实践阵地真正成了武江青少年暑期的“最佳打卡地”,既是寓教于乐的成长空间,也是传承文化、培育新人的精神家园。

缤纷课堂:我们的假期不一般

在新华街道芙蓉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无人机公益课堂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从理论讲解、模拟操作到户外试飞,孩子们完整体验科技魅力,亲手操控无人机在蓝天翱翔。“看到自己操控的无人机飞上天空时,我的心好像也跟着一起飞起来了!”一位参与活动的孩子激动地说道。

科技教育的热情未落,文化传承的芬芳已悄然绽放。在沙洲社区“快乐学堂”里,阵阵欢笑伴随着学习的热潮,大学生志愿者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拼音学习融入《拼音城堡历险记》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掌握语言知识。与此同时,惠民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翰墨飘香,专业书法教师从汉字演变讲起,通过“捏笔操”等趣味练习,系统传授书写技巧。经过三周训练,孩子们不仅字迹变得工整挺拔,坐姿也更加端正。

手工创作的乐趣同样在红尾坑社区延续。公益手作季活动中,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开展草帽绘制、彩线编织和香包制作,活动巧妙将法律知识融入手工实践。“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做手工,我要把这个小怪兽挂在我的书包上!”一位在编织彩绳的女孩开心地表示。

这股实践热潮在全区各文明实践阵地同步兴起,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文明实景。惠民街道携手韶关市青少年宫开展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跆拳道课堂上,响亮的“哈!”声伴随着孩子们认真的练习,既锻炼了肢体协调性,更培养了坚韧意志;数独兴趣班上,孩子们沉浸在数字的海洋中,感受逻辑思维的魅力;象棋桌前,小棋手们你来我往,在传承棋文化的同时学会了谋略与耐心。

此外,各实践站点还推出了英语启蒙、少儿模特、科学探究等特色课程。英语课堂上,儿歌与游戏让学习充满乐趣;模特课程上,孩子们展现出自信风采;科学实验中,奇妙的现象激发了探索欲望;“武动少年志”活动融合传统文化与爱国教育;心理成长课则帮助孩子们学会情绪管理。这些主题课程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社区“第二课堂”的丰富内涵,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天地。

这个暑期,韶关书城化身充满欢声笑语的“文化会客厅”,携手武江区美术家、音乐家、摄影家、舞蹈家、作家、书法家等六大协会,为青少年精心打造了“乐在书城”文明实践系列活动,让假期生活充满艺术与创意。孩子们在非遗陶艺体验中感受泥土的温度,用巧手传承匠心;在专业音乐人的引导下,以纯真童声为韶关谱写心中的赞歌;通过小孔成像探索光影奥秘,开启奇妙的摄影之旅;在舞蹈鉴赏中放飞情感,用肢体语言表达自我;于书香阅读会里滋养心灵,养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最后笔墨传情,书写寓意团圆暖意的“福”字,寄托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一系列集趣味、专业与实践于一体的活动,成功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与文化韵味的暑期成长天地。

温暖相伴:这个暑假我们在一起

这个暑假,文明实践阵地不仅让孩子们收获新知,也让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蝶变成长。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感受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的神圣。”来自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志愿者在“快乐学堂”担任助教,他们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看到孩子们踊跃参与,表示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帮助孩子们成长,感觉特别满足。

在武江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青年学子们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有的带领青少年开展编程和无人机操作体验,培养孩子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有的协助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和禁毒知识科普,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在志愿服务中不断锤炼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孩子们也在志愿者的陪伴中悄然改变。有的通过学习安全知识明白了“陌生人给的糖果可能是伪装的毒品”;有的主动放下手机参加黏土手工制作;更多孩子在这里找到了兴趣所在——有的迷上了书法,有的爱上了科学,有的在跆拳道中练出了挺拔身姿。

“孩子以前暑假总是宅在家里玩手机、玩平板,现在每天主动要求来实践站,这里的活动丰富多彩,志愿者又专业又耐心,真正解决了我们的‘看护难’问题。”家长王女士欣慰地说。

阵地支撑:我们的第二个家

暑期活动的火热开展,离不开武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的坚实支撑。目前,武江区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7个,实践站91个,实践阵地108个,实现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真正构建起“处处可见、时时可及、人人可享”的文明实践网络。

作为基层服务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支点,这些阵地全年无休开展活动:老人在这里学习智能手机,青年在此参与志愿培训,孩子于周末体验非遗手艺,政策理论、法律知识、文明风尚也借此传入千家万户。

支撑这一体系的,是武江区精心构建的“资源整合+精准配送”机制。区文明实践中心统筹调度镇(街)村(社区)、高校团体、社会机构等优质资源,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模式,将服务精准送达基层。

“我们会在‘武江发布’微信公众号每周定期发布活动预告,方便家长孩子们及时了解活动信息并报名参与。”武江区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每次活动预告一经发布,就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响应,报名情况十分踊跃。”

从暑期托管到全年服务,从孩子笑脸到城市温情,武江区正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精准化的文明实践活动,将文明实践阵地打造成凝聚群众、服务民生、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当文明实践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便真正焕发出凝聚人心、滋养成长的强大力量,让文明新风吹遍武江的每个角落。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张舒云

编辑 杨韬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