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潮涌,南海浪啸。
八十多年前,卢沟桥的枪声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烽火,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岭南儿女与全国同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彼时彼刻,华北敌后战场的八路军伏击日寇于平型关,华中抗日的新四军血战刘老庄;在岭南,东江纵队的木船劈开敌寇封锁线,坪石先生的粉笔在战火中续写文明。从白山黑水到珠江两岸,从太行山麓到南粤山乡,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用文化火种照亮复兴征程。
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将迎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此时此刻,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璀璨灯火中回望,那段镌刻在岭南山水间的抗争史,正化作新时代的精神图腾,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华南国土沦陷。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纵队如利剑出鞘:东江纵队从200人发展至1.1万人,琼崖纵队坚守五指山7700余众,珠江纵队以麻雀战、地雷战令敌胆寒……这支远离党中央、孤悬敌后的钢铁队伍,以3000余次战斗、歼敌2.2万人的战绩,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珠江口的浪涛,曾见证东江纵队以木船劈开敌寇封锁线的豪情;大鹏半岛的山峦,至今仍回响着“小船打大船”的传奇。80多年前,这支由渔民、侨胞、知识青年组成的队伍,以智慧与勇气在大亚湾的波涛中谱写海上游击战的壮歌。1943年冬,日军第104师团纠集伪军9000余人,对大岭山根据地发动“万人大扫荡”,妄图切断广九铁路命脉。东江纵队不足千人,在增城白面石村与东莞大岭山展开血战。300余名守军血染黄沙凼坳、老虎石山,村民王雁门目睹惨烈战况,战后自发收殓英烈遗骸,于山巅立起百人墓碑。那山石上浸透的血与泪,是岭南儿女“同仇敌忾,死而后已”的无声誓言。
历史不会忘记:东莞梅塘乡,东江纵队以寡敌众,毙伤日军近百人,敌大队长加藤羞愧自戢;中山白石村,珠江纵队据碉楼鏖战一日,击毙日伪军40余人;雷州半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转战粤桂,歼敌千余……朱德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华南敌后战场是插入日军心脏的一把尖刀。”这把尖刀,以平均每3天一次的战斗频率,撕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更以歼敌数占华南日军总兵力15%的战果,证明人民战争的伟力。
农村是战场的神经末梢,更是文化传承的“诺亚方舟”。抗战期间,国立中山大学辗转粤北坪石镇,乡村以其宽厚和坚韧守护学术星火。祠堂、庙宇、围屋及自建简易校舍,成为知识的避难所;村民倾力相助,用最质朴的力量编织文化生命线。数学家黄际遇白昼推演第一宇宙速度,夜晚以骈文抒写家国情怀;美术家符罗飞在防空洞中速写废墟,将硝烟化作永恒的艺术;冼玉清教授以竹影梅枝为题,在月光下为学生讲授“岭南第一才女”的诗心。“坪石先生”们以血肉之躯铸就精神长城,在炮火中延续中华文脉。
历史学者许倬云追忆战时农村时感慨:难民潮中“没有一句闲话”的接纳,逃亡路上“老弱妇女优先”的默契,老人目送孩童远去时的决绝——这些画面让他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可能亡。”中国人的抗战精神,在历史学者的泪光中凝成永恒的信仰。
在岭南的山川草木间,中国人的抗战精神从未远去。这精神,起初是东江纵队在敌后建立9.7万平方公里根据地的壮举,是华南抗日纵队牵制15万日伪军的奉献;这精神,如今已化作深圳前海的创业浪潮中“敢为天下先”的弄潮豪情。
今天的深圳湾畔,现代军舰的钢铁巨浪与东江纵队的木船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便捷交通,源自抗战时期那条用生命守护的“海上红色通道”;港珠澳大桥的飞虹,印证着“粤港澳同根同脉”的文化基因。在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新一代“东纵小战士”通过VR技术重走游击路线,用编程破解技术密码,历史与科技在互动中焕发新生。
在民间,抗战记忆无处不在。据传两广地区的“白头春联”(春联的顶部是白色)习俗,就起源于1932年的淞沪抗战。当时,粤军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日本侵略,无数广东子弟兵牺牲在战场。此后每到春节,广东人民便在春联上留下一寸“白绫”,以此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而缅怀先烈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抗战精神在民间得以传承。惠州博罗县的有机稻田里,村民延续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哲学,将“地尽其利”的古老智慧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现代实践;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现场,澳门企业与珠海农户共建现代农业园,恰如当年增龙博中心县委在白面石村办夜校、培养抗日骨干的协作精神。增城正果镇白面石村,阻击战遗址已变身红色教育基地,村民王李营抚摸着重建的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砖墙,将父亲王雁门捐资建墓的往事,化作“每一块石头都浸着血”的生动讲述。
80年前,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的新征程;80年后,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东抗日精神,正是这一征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岭南大地上的抗战精神愈发璀璨。从木船到巨舰,从粉笔到芯片,广东人民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建设世界级湾区和农业强国的磅礴力量。这力量,必将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王猛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