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育人观,强化改革创新!东莞发布教育强市三年行动计划

教育莞家 2025-09-20 15:04

教育是民生之基,承载千家万户的希望,也托举城市发展的未来。9月11日,东莞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对教育强市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

日前,东莞重磅发布《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下称《行动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正确育人观,《行动计划》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三大目标、八大项目,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扩优提质,强化高位统筹,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动教育更好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群众。

一条主线

牢固树立正确育人观

《行动计划》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正确育人观。正确育人观,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突出因材施教、多元成才,推动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具体来看,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角度出发,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前途、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莞邑学子参加2025“重走东纵路”夏令营活动。

莞邑学子参加2025“重走东纵路”夏令营活动。

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就要破“五唯”强“五育”,突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统筹培养多元化人才队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统一。

从维护社会家庭和睦的角度出发,就要进一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增强身体素质、提升审美情趣、养成劳动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的未来一代。

三大目标

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未来三年是东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关键时期。《行动计划》锚定教育强市建设目标,提出到2027年,教育强市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推动全市教育供给、服务、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三大目标包括:

一是多措并举增加公办学位8万个以上;

二是“双创”工作取得标志性成果,力争成功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

三是健全三个机制,包括立德树人长效机制、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

八大任务

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着力破解学位供给、“双创”达标等难题,提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等八大任务,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资源配置、保障机制等改革,积极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事关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东莞现代化建设的长远未来。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建指导委员会,开展“思政课大比武”,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打造“红色思政”“科创思政”育人品牌,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推进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全覆盖研学机制,开展“重走东纵路”,建设首批30个红色研学点和100个红色阅读空间,让青少年在真实场景中感悟历史、汲取精神力量。

《行动计划》提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全面实施“阳光心育”计划,持续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力争2025年实现镇街“教联体”全覆盖。在队伍建设方面,将逐步实现心理教师师生比1:1000以上。实施中小学生“全员体育”运动计划,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全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周三无作业日”制度。推出义务教育学校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通过系统整合市内红色、科创、文化、农业等资源,分类建立校外资源库。计划2026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

■实施中小学学位“迎峰计划”

2035年前,东莞各学段学龄人口将依次达峰,立足实际,东莞将加强前瞻布局和统筹调控,通过新建、购买、挖潜、调配、转型等多种途径扩大供给,努力实现学位资源“够用、好用、不浪费”。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中小学学位“迎峰计划”,出台若干措施,加快新改扩建14所公办普通高中。创新建立跨镇街学位“余缺调配”机制,完善跨学段学位调配机制。稳步落实逐步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力争2027年公办幼儿园占比(含购买学位)达到60%以上。积极发挥社会资源作用,实施体育活动空间拓展计划,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积极拓展体育活动空间。

■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面对优质资源分布不均与群众“上好学”需求日益增强的双重压力,今年以来,东莞持续发力,先后在水乡片区、塘厦镇、沙田镇布局“教育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以市镇共建、试点先行的方式,整合全市优质资源,破题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加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行动计划》提出推进集团化办学提质增效。推动市属优质高中托管新建高中,高起点培育一批头部学校。鼓励优质义务教育学校跨镇街集团化办学,办强一批初中学校。到2027年,全市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达19个。实施名校拓展计划,全力实现“镇镇有名校”。同时,《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百校提升计划”,优先将购买学位的民办学校纳入帮扶范围,通过公民办结对,快速推动100所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两大计划,培育100所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项目学校,打造松山湖、滨海湾、塘厦等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高地,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新优势。

■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东莞要进一步找准教育与产业、科技的结合点,办好办强高等教育这个龙头,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速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

《行动计划》提出办好办强在莞高校,支持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高起点办学,支持东莞理工学院“申博更大”,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二期“双高”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建设突破行动,加强新工科人才培养。

大湾区大学。

大湾区大学。

■推进职业教育培优提质

全国正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成长路径。东莞作为产业大市、人口大市,将进一步强化多元成才观念,持续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培优提质,推进松山湖(科学城)产教联合体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深入推进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加大“3+4”中本贯通培养力度,探索高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路径。

■锻造新时代莞邑强师

“十四五”以来,“莞邑良师”建设成效明显,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近两年招引编制教师超万人,新增正高级教师人数是过去6年增加人数的两倍,全市正高级教师总数已达226人,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一批名师、名校长持续涌现。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面对全市10.4万名基础教育专任教师的庞大队伍,必须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强市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引导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树立正确育人观,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深入开展“弘扬教育家精神,牢固树立正确育人观”宣讲活动,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启动第二轮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育工作,培养一批教研拔尖人才。至2027年,计划遴选市级“四名”工作室主持人300名、学科带头人700名、教学能手3300名,新增正高级教师100名以上,推动骨干教师交流比率达30%,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促进师资优质均衡配置。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改革是破除原有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东莞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评价指挥棒与招生考试制度革新,强化财政补助经费高位统筹,为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行动计划》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推动建立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核心的学校评价体系。推进中考改革,中考录取计分科目从10科减至8科,总分由800分降至680分,生物、地理会考改为等级评价考试,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及平时考核占比,逐步增加分配到初中学校的优质高中招生指标,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初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行动计划》提出,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财政补助经费与迎峰计划、“双创”任务等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挂钩的统筹机制,出台市级财政补助经费统筹方案,实行“奖补结合、绩效挂钩”的资金分配方式。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教育资源更多向人口流入镇街、产业战略布局区域和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倾斜,更好推动教育强市建设近期发展任务和中长期发展目标落地落实。

■实施教育安全稳定工程

东莞作为常住人口超千万、师生规模超200万的超大城市,教育治理面临规模大、主体多、诉求杂等多重挑战,亟需推动治理方式向协同化、精细化转型,进一步筑牢校园安全底线,不断提升教育治理效能。

《行动计划》提出持续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校园安全中心建设,推进学校周边交通秩序微整治。同步完善学生意外伤害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健全多部门协同管理,统筹推进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建设校园阳光食堂,系统提升教育治理水平现代化,不断健全完善“大安全”格局。

重点项目

牵引教育强市建设跑出加速度

为压实责任、推动落实,《行动计划》从八大任务中提炼出28项重点项目,如加强红色基因传承、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实施中小学学位“迎峰计划”、加快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办好办强在莞高校、锻造新时代莞邑强师、推进中考改革、建立市级财政教育补助经费高位统筹机制、实施教育安全稳定工程等,细化指标,明确路径,突出预期效果,确保教育强市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接下来,和南方+一起,一图读懂东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制图:袁永平

编辑 黄新花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