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中心:多科协作“无缝衔接”为生命抢时间 | 河源医院推进五大中心建设②

作者 郭雨欢 2025-09-18 14:58

8月下旬,15岁女孩小平(化名)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从紫金县被紧急转至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随后,该院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麻醉科、ICU等多科室高效协同,迅速为其完成检查、手术并转入重症监护室,生命体征逐步稳定。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不仅是医护团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创伤中心高效运作的一个缩影。创伤中心建设是我国医疗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为了应对严重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对公众健康构成的威胁。这类伤害往往病情危急、涉及多系统器官,对救治的时效性和多学科协作要求极高。

为应对这一挑战,2018年1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牵头,联合多家三级医疗机构共同成立河源市创伤救治中心及创伤急救专科联盟,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市区域的创伤救治网络。发展至今,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创伤中心(下称“创伤中心”)已构建“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团队待命”的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了从现场到手术室的无缝衔接,为创伤患者铺设了一条高效的“绿色生命通道”。

创伤中心抢救现场,医护人员一接到转运患者马上前往抢救室。

创伤中心抢救现场,医护人员一接到转运患者马上前往抢救室。

急诊统筹:信息先行,多科待命

8月26日下午,小平在紫金县发生车祸,紫金县人民医院接诊救治后,迅速启动转运程序,并在“河源创伤急救专科联盟群”发出预警信息。

“一旦收到预警,我们即可提前挂号和启动相关科室准备,争分夺秒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省医河源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生殷阳山介绍,这种信息先行的模式使得患者在抵达医院前,相关科室已经做好接诊准备。此外,创伤中心还链接了河源市“重大交通事故群”。这个由河源交警大队创建的群组,涵盖了基层派出所、交警、各大医院负责人和各核心科室骨干人员。“交警会在事故第一时间发出通知,并跟踪患者是否顺利通过绿色通道,是否存在因费用等问题延误治疗。”

下午5点35分,小平送达急诊时已意识不清、生命体征不稳定。在急诊医学科主任章雄军的指挥下,殷阳山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创伤救治流程: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完善术前抽血及交叉配血、开医嘱、药物止血、完善CT等相关检查,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一系列操作有条不紊。与此同时,神经外科医生,创伤骨科等相关科室已在急诊提前待命,并协同抢救,多科协作保障救治不间断。CT结果显示患者存在颅脑损伤,颅内血肿形成,绿色通道送手术室,立即急诊手术。

殷阳山为患者开急诊医嘱。

殷阳山为患者开急诊医嘱。

麻醉科手术室响应:“医生等患者”,抢出黄金时间

在创伤抢救体系中,麻醉科手术室虽不主刀,却承担着维持生命体征、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职责,堪称“幕后守护者”。其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重症创伤患者能否平稳度过手术关键期,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机会。

“一个电话,全员到位,变‘患者等医生’为‘医生等患者’,便是创伤中心与传统急救模式的最大不同。”麻醉科手术室主治医生戴海军表示,这一模式变革是创伤中心提升救治效率的关键突破。据统计,传统急救模式下,重症创伤患者从入院到手术启动平均耗时30-60分钟;而在创伤中心多学科协同机制下,依托麻醉科与急诊、外科、护理团队的同步响应,手术准备时间可压缩至15分钟以内,为严重创伤患者抢出“黄金救治时间窗”。

以小平的救治为例,其被送入手术室后,麻醉团队立即启动标准化创伤麻醉流程:首先通过快速顺序诱导完成气管插管,建立安全气道;随后在超声引导下实施桡动脉穿刺置管与中心静脉穿刺,实时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等关键指标,精准评估循环容量状态;同时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阶梯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将收缩压稳定在90mmHg以上,为神经外科手术开展创造了稳定的生命体征条件。此次手术历时3.5小时,麻醉团队全程动态调整麻醉深度与循环支持方案,配合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团队的协同操作,确保患者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戴海军(左)为手术患者进行治疗。

戴海军(左)为手术患者进行治疗。

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常伴随的失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损伤等复杂病情,麻醉科制定了精细化管理策略。戴海军介绍:“此类患者对血管活性药物、凝血因子等治疗药物的敏感性显著升高,部分药物剂量需控制在常规用量的1/10-1/5,且需通过微量注射泵精准输注,误差控制在±5%以内,避免因药物过量或不足引发循环波动。”同时,团队还采用术中体温管理系统,通过暖风毯、加温输液仪等设备维持患者核心体温在36℃以上,有效防范低体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隐形风险”,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在医疗资源保障方面,麻醉科手术室构建了标准化物资管理体系,实现急救资源“秒级获取”。“以往抢救时,需跨区域取用麻醉药品、穿刺器械等物资,平均耗时5-8分钟;如今通过‘手术间急救单元’建设,手术间配备标准化‘创伤急救车’,内置气管插管套件、动静脉穿刺包、血管活性药物等核心物资,且所有物品按使用频次分区存放、定期盘点,确保抢救时伸手可及,物资准备时间缩短至1分钟以内。”戴海军补充道。

为平衡突发急救需求与日常医疗秩序,麻醉科建立了四级分级值班制度,形成全覆盖、无间隙的应急响应网络:一线值班由具备独立麻醉能力的主治医师担任,负责常规创伤麻醉操作;住院总医师统筹协调科室资源,主导复杂创伤病例的麻醉方案制定;二线医师24小时驻院待命,可随时参与重症创伤患者的抢救支援;科室主任作为技术总顾问,针对极危重病例提供专家指导。目前医院共设置13间手术室,其中1间为急诊专用手术室,配备麻醉机、体外循环备用设备等专用设施;若遇群体性创伤事件导致手术间饱和,可通过“手术间动态调度机制”,在15-30分钟内完成常规手术的暂停与转移,确保急诊手术间优先用于创伤抢救,保障救治流程不中断。

重症医学科(ICU):危重救治中的“生命枢纽”

周俊杰(中)在ICU查看患者情况。

周俊杰(中)在ICU查看患者情况。

ICU并非终点,而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平台。在严重创伤救治中,它承担着稳定生命体征、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为多次手术创造条件的重要职能。

“严重创伤患者往往需要分期手术。首次手术通常是控制损伤、止血保命的急救手术;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确定性修复手术。”大内科负责人、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周俊杰解释说,ICU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监测各种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

比如,7月14日凌晨,因电动车与汽车相撞,46岁的骆先生被紧急送入河源医院急诊。初步检查结果令人心惊:闭合性颅脑损伤重型、左侧硬膜下血肿、多发肋骨骨折、骨盆骨折、创伤性血气胸、膈肌破裂……生命体征极不平稳,直接手术风险极高。

创伤中心启动多学科会诊后,决定先将骆先生转入ICU进行生命支持。ICU团队迅速开展液体复苏、抗休克等治疗,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缓解气胸。待血压初步稳定后,介入科于当日下午为患者施行血管造影,发现髂动脉活动性出血,随即进行栓塞止血。

后续骆先生又接受了多次手术,包括颅骨开瓣血肿清除、骨盆骨折内固定等。在ICU监护整整一个月后,他于8月14日成功转出ICU,逐渐走向康复。

周俊杰深感,创伤患者多为突发意外,生命无常更显救治体系之重要。不断优化创伤中心,建设更加完善的应急机制,是医学人文与专业价值的共同追求。

骨科支持:多发伤救治的关键环节

创伤中心的启动通常基于两类情形:一是单个患者发生多发伤、多器官损伤,二是涉及多人受伤的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高暴力损伤都伴有骨折,因此骨科医生不仅在后期功能重建中发挥关键作用,更是整个抢救链条的重要参与者和协调者。

例如严重骨盆骨折患者,早期可通过外固定架、骨牵引等方式稳定骨折端,减少出血,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这一创伤控制策略能显著降低手术风险及创伤后残疾率。

刘丹(中)进行骨科手术操作。

刘丹(中)进行骨科手术操作。

“创伤中心推行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打破以往各科‘单打独斗’的局面。”创伤骨科及手足显微外科主任刘丹表示,MDT模式最大优势在于将患者作为整体看待,避免因专科化视野局限而导致的漏诊或误诊。多个部位损伤并不是简单的“1+1=2”的加法关系,往往可能互相影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必须跨专科协同处置。

在区域医疗协作方面,创伤中心也承担对基层医院的技术指导与培训任务,例如骨盆骨折的临时固定、脊柱保护等基本急救技能。技术方面,医院创伤骨科已能独立完成复杂骨盆髋臼骨折修复、神经血管吻合等高难度手术。未来,科室希望引入机器人辅助、导航手术等设备,进一步提升手术精准度、降低风险,这也是提升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重要方向。

撰文:郭雨欢 裴雨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