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爸爸”在中国,找了个“新爸爸”

南方+  2025-11-04 19:49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一年前,刚履新星巴克董事长兼CEO的倪睿安发号施令: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战略,才能恢复 (中国市场)增长。”

看得出来,下了大决心。

一年后的今天,星巴克重磅官宣:中国业务找到新合伙人。

拔得头筹的是曾投资小红书、蜜雪冰城的私募投资机构博裕资本,以基于约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不含现金和债务),拿下星巴克中国60%的股权。

00:10

40亿美元!星巴克中国“易主”

今夏以来,除了星巴克,迪卡侬、哈根达斯、汉堡王等多家国际品牌,都在积极探索与本土资本的合作模式

在更广的领域,GE医疗(美国通用电气医疗)正在认真考虑出售它在中国的业务;而三星电子旗下子公司三星SDI,也在去年将其偏光薄膜业务出售给中国企业。

一些新变化正持续涌现:国际品牌不再是简单“进入”,而是与中国市场发生更深度的化学反应,融合之势愈发紧密。

竞争激烈,江湖生变

 “中国咖啡品牌,产品创新速度惊人。”

10月初,履新一年的倪睿安曾公开点赞中国的竞争对手。

他谈到,中国连锁咖啡品牌对消费者体验的重视,值得学习。

比如,创意咖啡的口味革新以及“仅限APP点单”的用户交互形式,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打法,在中国市场很奏效。

“中国的竞争对手,正在用他们大胆的创新手段,不断提醒着星巴克,不能自满。”

不可否认的是,在咖啡领域,本土品牌凭借更快的产品迭代速度、更精准的数字化营销和更灵活的经营策略,占据了巨大市场份额。

来自壹览商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27家连锁咖啡品牌门店存量达66568家,净增门店11841家,较2024年底增长了21.64%,行业迎来新一轮扩张周期。

行业TOP1瑞幸咖啡继续保持其领导者地位。上半年净增3866家门店,存量突破2.6万家,规模净增长率达17.31%,其高效的运营体系和庞大的门店网络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壁垒。

库迪咖啡延续了迅猛的发展态势,门店净增5000家,增长率达50%,门店总数达15000家,稳居市场第二。

2025年的“咖啡江湖”,不只有瑞幸的数字化突袭、库迪的低价围剿、茶饮品牌的跨界渗透……在精品咖啡领域,还有Manner、Seesaw等本土品牌通过“小门店+高品质”模式快速渗透,2025年在一线城市的门店数同比增长45%,分流了大量对品质敏感的高端客群。

从1999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到2017年收回内地合资企业所有股权,再到今天寻找中国合伙人……来华26年的星巴克难再“傲视群雄”,如何破局?

此番“退守”,或许可视作被本土品牌逼出来的战略重构,更是中国咖啡行业从“外资引领”向“本土主导”转型的鲜明注脚。

强强联手,退也是攻

其实,早在初入中国时,星巴克就曾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拓市场。

入华26年,其商业模式就经历了三个阶段轮回——

1999年,星巴克根据当时的外商投资政策,找到了三家合作伙伴,采取特许经营模式,搞起了咖啡生意。

这三位“中国合伙人”,分别是代理京津等北方地区的北京美大咖啡,以及代理港深两地的香港美心集团。此外,星巴克将台湾和江浙沪的代理权,先后授权给了统一集团。

随着中国政策放开,星巴克自2005年开始逐步收回股权,向直营模式转型。

到2017年,星巴克以13亿美元收购华东市场合资企业剩余50%股份,实现了在中国内地市场的100%直营,完成了从合作经营到全面掌控的战略转变。

而今,星巴克再次转身,选择与博裕资本成立合资企业,出让60%股权,仅保留40%股权。

这种“全球品牌+本土资本”的共治模式,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

而同星巴克联姻的博裕资本,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其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构建了涵盖私募股权、公开市场、基础设施及创业投资的多元化投资管理平台。

在博裕资本运营的早期,其成功的投资项目包括同程网、满记甜品、阿里巴巴等。此后,博裕资本的身影先后出现在极兔速递、网易云音乐、蜜雪冰城、蔚来汽车等项目中,今年上半年,博裕资本还通过旗下基金收购了高端百货商场北京SKP约42%—45%的股权。

可见,瞄准新兴科技和新消费的博裕资本,此番联手,志在必得

深融本土,擂响战鼓

星巴克引入博裕资本,绝非一个孤立的商业决策,而是全球品牌与中国消费市场深度融合的大势所趋。

不止星巴克,迪卡侬、哈根达斯、汉堡王等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与本土资本或资源的合作模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

在华国际品牌动作不断,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正在迈向更加成熟、开放的新发展阶段,更加开放、多元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过去依靠标准化产品和全球品牌溢价的模式,不再通吃天下。因此,它们正通过深化本土合作,从最初的“走进来”,转向更深层次的“融进去”,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独特节奏与需求。

例如,迪卡侬正通过门店升级和社群运营深度融入本地生活。它将新店开进北京西城区、上海新天地等核心商圈,一改往日“郊区大仓库”的形象。并尝试搭建城市运动社群,通过组织骑行、夜跑等活动,与用户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结。

同样,汉堡王中国也在积极构建本土团队,其新任首席运营官范军在百胜中国累计工作超30年。母公司在全资控股汉堡王中国后,已完成超过1亿美元的注资,以加速本土化进程。

在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竞争的重点正从粗放式的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的价值创造。

哈根达斯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其门店客流量连续出现“双位数下降”。为挽回消费者,它开始发力零售渠道、推出冰淇淋咖啡套餐,并加大打折促销力度。在电商平台上,其产品一度出现低至18元/杯的亲民价格,这与它过去“冰淇淋界LV”的高端形象相去甚远。

这一系列变化,标志着中国消费市场进入了“中外资本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那些最能把握消费者需求最具创新活力最懂中国市场的品牌,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无论是星巴克联手博裕,还是迪卡侬深耕社群、哈根达斯谋求转变,这些国际品牌与本土智慧的结合,正在探索为中国消费者创造更大价值的路径。


撰文:话题研究员 李劼 古嘉莹

本期策划:纪蓓

参考资料:

①南方周末《估值超130亿美元,星巴克中国易主》 

② 21世纪经济报道《买下星巴克中国,是笔好生意吗?》

③财联社《星巴克中国易主:博裕投资拿下60%股权,目标在华2万家店》

编辑 麦小华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