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10月28日将被载入A股的历史。这一天,沪指冲破4000点大关,最高触及4010.73点。尽管全天只有半小时在4000点上方,但是,这宣告A股长达十年的3000点横盘期的结束。
沪指上一次在4000点,还要追溯到2015年8月18日。这个数字,将不少老股民拉回到十年前的那个夏天——过山车般的行情,充斥了刺激和恐慌。
人生有几个十年?再一次站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数字关口,这次有何不同?是起点还是终点?我们试图寻找答案。
“两个4000点”,截然不同
“如果说十年前像坐过山车,急涨急跌,那现在就像爬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有着18年操盘经验的私募基金经理罗福林形容道。
从2024年“924”行情起步,沪指在1年多的时间内,从2700点,来到了4000点,今年的年内涨幅达19%。市场并非高歌猛进,而是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爬升、回撤、筑底、再爬升的回旋式上涨。
而从诸多市场特征来看,两个4000点,截然不同。
看资金“引擎”——2015年是伞形信托、场外配资构成的“杠杆大军”呼啸入市,而现在是“长钱主导”的行情。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接近一半,社保基金、外资的占比都在上升。尽管两融余额的总量大增,但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为2.47%,仍不到2015年的一半,总体来看,杠杆低、风险低。
看板块主角——2015年是基建、钢铁、地产等领涨,而随着产业变迁,当前是科技集体爆发,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成为主力。在本轮行情中,“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取代茅台,登上A股“股王”之座。与此同时,中际旭创、新易盛、江波龙、胜宏科技等科技股的股价不断创新高。
“十年前炒的是‘铁公基’,现在追的是‘卡脖子’技术突破。”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带动资本市场转向科技创新驱动,“这不是概念炒作,而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看外部环境——这一年,DeepSeek脱颖而出,被外资称为人工智能行业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从而引发中国科技资产的价值重估。
行情并非A股独好,而变成一场全球中国资产的共振,且科技股“唱主角”。港股恒生指数年内涨幅31.34%,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36.38%。美股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年内跑赢三大指数,中概股频现十倍股。
在罗福林等专业人士看来,A股破4000点不是偶然,而是在政策预期、估值修复与流动性改善三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是起点还是终点?
“4000点是中国牛市的起点”,这句话曾是老股民们心中的痛,也让“恐高”成为不少人的下意识反应。记者接触的多位股民朋友均表示,4000点将是他们“离场”或者“减仓”的信号灯,让资金落袋为安。
但也有不少人已经开始尝试相信,甚至憧憬4000点上方的风光。
一位广州的老股民李先生表示,从2015年昙花一现的4000点走来,市场参与者都得到了关键的教训——只有短期资金的狂欢,无法造就长期的牛市,但这次不一样:
第一,有了保障“长钱长投”的制度。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钱的考核周期延长至3年以上,国有大型险企新增保费30%必须投向A股,这直接带动了“大块头”入市,发挥“定海神针”作用,这也是指数稳步提升的关键。
第二,投资者有了留下的“定心丸”。证监会推动全市场分红、回购,过去五年A股分红回购总额足足10.6万亿元,这是同期IPO和再融资的2.07倍。在央行创新的工具支持下,2024年有2192家公司花了1586.13亿元的真金白银回购。A股不再“重企业融资、轻投资回报”,而是倡导投融资两端的良性互动。
第三,外资也在纷纷“加仓”。今年以来,北向资金连续三个季度增长,2025年三季度末的持仓A股市值高达2.58万亿元。证监会还在为外资投资A股创造更好的环境,最近提出对主权基金、国际组织、养老金慈善基金等配置型外资准入许可实行绿色通道和简易流程。
然而,更多投资者清醒意识到,光有资金面的支撑是不够的,以下两点也是重要考量:
一是政策面,包括活跃资本市场、“反内卷”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房地产、地方债等问题包袱的出清等,牵动着市场的神经,影响资金的走向。
二是基本面,如果说政策是风向标,那基本面就是定盘星。没有业绩支撑的行情走不远,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改善才是支撑A股“长牛”的基石,尤其是那些有着高预期的科技赛道。
后市如何走?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突破4000点并不意味着行情结束,可能是行情新的起点。”在杨德龙看来,这一轮行情以“科技牛”为特征,出现大幅上涨,传统板块表现低迷,市场分化较为明显,未来有望从结构牛走向全面牛。
“4000点的信号意义巨大,一方面是市场信心转变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是政策改革深化见效的标志。”德邦证券研究所所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程强也表示,从中长期制度重构,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信心,再到存款搬家等增量资金支撑,一系列叙事通过改变投资者对市场底层逻辑、产业发展前景、资产配置方向的认知,成为“慢牛”的核心动力。
对于后市的机会,天风证券提出了三条投资主线,一是以技术突破为代表的AI+产业链;二是消费板块估值修复与消费分层复苏机会;三是低估红利板块的配置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人士提醒,指数破新高后,踏空资金加速进场,市场波动率往往会放大,而不少投资者仍旧“赚了指数不赚钱”,因此需要稳扎稳打,有以下投资建议:
一是分批买入避免追高:市场创高后可能会出现宽幅震荡,此时不宜一次性重仓介入,可采取分批买入策略。
二是坚持均衡配置:遵循“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可采用“核心—卫星”策略,将较大比重的资金配置核心资产,力争稳住基本盘;用较小比重的资金配置卫星资产,力争捕捉结构性机会。
三是合理止盈与保持在场:当达到收益目标时,可适当止盈,锁定相对确定性收益。但止盈不意味着投资终结,仍需保持在场,寻找更合适的配置机会。
话题研究员:南方+记者 张艳
策划:陈颖 胡良光 丁晓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