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他的这些研究为患者救治开辟了新路径

广东健康头条 2025-11-14 16:55

近日,斯坦福大学与国际权威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共同发布了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基于客观科研数据从全球近700万学者中评选出排名前2%的顶尖学者,被誉为学术界的“重量级荣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会长何晓顺教授入选该榜单,其团队在“器官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从“体外肝”与“多米诺”治疗技术,到让离体猪脑50分钟后“复活”的创新成果,再到人类疾病器官模型,这些曾只存在于科学幻想中的医学成果,正为患者救治开辟全新路径。

“体外肝”搭起生命通道,危重患者重获移植机会

今年3月,陈先生因慢加急性肝衰竭命悬一线,好不容易等到移植机会,却因突发肺部感染不符合手术标准,陷入“肝功能完全丧失,随时可能多器官衰竭”的绝境。

关键时刻,何晓顺团队为陈先生带来希望。他们发现,另一位血型相同、即将接受肝移植的多囊肝患者,其病变肝脏虽因囊肿极度肿大,但肝功能接近正常,具备代谢和解毒能力。基于这一契机,团队创新性提出“多米诺—体外肝支持治疗”方案。

所谓“体外肝”技术,是将不宜移植但功能良好的疾病肝脏或废弃供肝,经体外养护后通过管路连接至肝衰竭患者循环系统,以“外挂肝脏”替代肝功能;“多米诺”则是利用前一位移植患者切除的肝脏,为下一位患者提供支持,形成连续受益的治疗链条。手术当天,团队先将多囊肝接入体外肝支持系统,严密监控乳酸代谢、胆汁生成等指标,确认功能正常后,再连接陈先生的血液循环。

经过11个小时的治疗,陈先生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肺部感染得到控制,精神、食欲等逐步恢复,最终顺利接受肝移植,术后两周康复出院。这一案例不仅为陈先生争取到宝贵的移植窗口,更标志着“体外肝”技术在危重患者救治中迈出关键一步。

突破生命极限,50分钟离体猪脑成功“复活”

大脑离断50分钟后再复苏,曾是医学领域的“不可能任务”。何晓顺教授团队却用“离体大脑养护”技术让它变成现实。该技术基于团队2017年全球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维护系统”,通过人工心脏、人工肺脏及血液常温灌注技术,为离体器官提供稳定的血液循环支持。

实验中,团队先将猪脑与身体彻底离断,在不进行任何复苏操作的情况下放置50分钟,此时猪脑已处于“无血供”状态。随后,将其接入“离体大脑养护”设备,设备立即为猪脑输送新鲜、有氧的血液。监测结果显示,离体猪脑的脑水肿明显减轻,神经细胞活力与显微结构得到改善,甚至恢复了可维持的脑电活动——这意味着,“死亡”50分钟的猪脑重新具备了功能活性。

“如果说‘无缺血器官维护平台’开启了器官移植的‘2.0时代’,那么此次研究的成功为未来心脏骤停的急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甚至可以应用到临床医生外科技能培训、疾病机制研究和器官药筛等多个领域。”何晓顺介绍。

真实疾病器官模型问世,精准制药迎来新平台

当前医学研究面临一个核心瓶颈:无论是细胞、类器官还是动物模型,都与真实的人体疾病存在显著差异。

何晓顺教授团队提出一个全新想法:能否将手术中切除的病变器官,在体外“养护”起来,让它成为最接近人类疾病的活体研究模型?

基于这一理念,团队成功发明了“人类疾病器官养护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将切除后的肝癌、肾病、骨肉瘤等病变器官在体外长期“养活”,使其保持生理活性,从而构建出高度真实的人类疾病器官模型。

这一突破,为医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让科学家能够直接在“原汁原味”的人体病变器官上,进行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高效完成药物筛选,并加速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这不仅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更可能催生更具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据了解,上述三大突破均入选了2025生命科学大会发布的“器官医学十大进展”。

采写:南方+记者 张梓望

通讯员 张梓潼 李菁

编辑 钟展锋 李杰伦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